赵晋平:科学把握“新兴经济大国”的全球新定位

赵晋平:科学把握“新兴经济大国”的全球新定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布报告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预计在2014年超过美国,升至全球第一。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假设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因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其运用广受争议,不足以作为评估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准。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按汇率计算的GDP为9.24万亿美元,同美国16.8万亿美元的GDP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管怎样,中国的经济地位正稳步上升,世界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认知正发生变化,这是无可争议的。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应有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科学把握我国“新兴经济大国”的全球新定位。

中国成为“新兴经济大国”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

201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背景下,中国经济仍保持7.7%的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占全球的比重达12.3%。中国经济大国地位持续提升,制造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球制造业的约2.6%,2011年上升到约20.7%,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同期,中国外资流入达1176亿美元、对外投资规模达902亿美元,分别名列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成为世界跨境直接投资大国;外汇储备保持高位,人民币国际交易地位逐步上升,开始跻身于全球金融大国行列。

中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也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1980—2012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达到近10%,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率平均达到13.4%。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由于经济规模扩大等因素,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保持上升势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2012年,中国经济增量在全球经济增量中的份额提高到25.2%,超过美国的22.2%。

中国经济发展还改变世界经济的“南北”格局。上世纪的后15年,发达国家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达到近85%的水平;本世纪以来,主要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上升到2012年的31.8%。中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技术进步、产业转移、分工深化,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强大而持续的商品、服务供给能力,对全球控制通胀和减缓经济波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使中国成为全球商品和服务的重要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的中国对外投资为全球跨境投资活动注入新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良好但面临挑战

根据我们的研究,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年均6%—7%的区间。由于全球经济可能继续保持较低增速,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中国在国际贸易、跨境投资、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预计5—10年内,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即使到那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因为中国的人均GDP只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全球影响力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仍存在差距。目前,中国经济仍存在“大而不强”问题:一是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在国际商品市场缺乏定价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三是传统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减弱,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四是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参与程度及能力仍不足。长期来看,中国发展前景光明,但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