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出文艺工作根本任务就是“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优秀文艺作品以其诉诸情感、精神和心灵的强大感召功能,在引领风尚、鼓舞士气,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社会责任和共同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生产出了一批具有西藏特色、民族特点的文艺品牌,产生了不少精品力作。同时,也必须看到,文艺创作生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创造生产优秀作品这个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探索艺术创新,把创作、生产和推广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创作一批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精品力作。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真诚、伟大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表达和生动阐释,既回应时代精神诉求,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具体而言,就是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文艺创作的最强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全过程,以文艺的形式表现中国性格、中国韵味和中国表情,讲好“中国梦·西藏故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群众好的时代主旋律,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优秀文艺作品还要有艺术性。郁达夫说,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表现主体,也是文艺作品的接受主体。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并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够自觉地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情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热情讴歌人民,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文艺精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艺是文化创新的先锋。唯有坚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优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鼓励原创力、激发创造力,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创作出更好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精品力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