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直面影响改革的不良心态

北京:直面影响改革的不良心态

摘要: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性设计。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改革总是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之当今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常常涉及公共权力的分解与让渡,这两方面特性直接将改革对象导向“损失”思维路径。

1

某些干部因为自己的改革抱负未如愿、自己对改革的预期屡屡受挫、自己得不到改革的诸多实惠,因而对改革心灰意冷,或者阳奉阴违,甚至疯狂纳贿。漫画/李华  

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上包括一些干部对改革的态度复杂,也夹杂着不少不良心态。

知足厌变,乐不思改

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难免会让一些政治精英沾沾自喜、引以为傲。这往往会让他们忽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难题,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哗众取宠,就是耸人听闻。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可以、也应该“歇口气、喝壶茶、再赶路”,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有理由也有资本好好享用一下改革成果了。于是,改革成就成了一些官员贪腐和享乐的“道德许可证”。既然“歇下了”,就可能进入“此间乐,不思蜀”的心态。“改革需要危机感,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后,我们的危机感没有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缺乏,会导致“改革懈怠”。更可怕的是:取得丰硕成果之后的改革懈怠,会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成果的分配公平问题上,进而会瓦解共识。缺乏危机感和共识,意味着改革的群体性动力的丧失。值得警惕的是,实证调查发现,这种“知足厌变、乐不思改”的心态,往往将“保持社会稳定”视为改革顺利推进的第一位决定性因素,采取“借维稳拒改革”策略。

患得患失,犹疑不定

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性设计。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改革总是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之当今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常常涉及公共权力的分解与让渡,这两方面特性直接将改革对象导向“损失”思维路径。行为决策学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损失时,都会油然而生“损失厌恶”之情,继而通过“神奇想象”和认知偏见等夸大改革的损失,最后理性地选择观望和规避改革,或是“随大流”。持这种态度者未必是所谓的“既得利益者”,但却是未来改革的风险承担者。他们担心“谁改革谁吃亏,谁先改谁先吃亏”。这种担心又直接受到他们对改革的可持续性、高层的改革决心、其他部门和个人对改革的践行情况等因素的预测和判断的影响。此外,既得利益者的现时幸福指数越高,风险意识就越强,改革的勇气就越小。总体而言,观望气氛越浓,改革就越难深入开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