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灰意冷,冷眼旁观
不少地方的改革创新之举因“众口难调”、“欲壑难填”而成了“自找没趣”,因而心灰意冷。譬如,有位干部曾要求当地宣传部公开了自己的公车牌号——“禁止公车私用从我做起,请大家监督我”,然而,得到的不是赞赏而是网民的普遍质疑:“本想破个冰,开全国公示公车之先河,想不到却把自己掉冰窟窿里。”除了改革行动受挫之外,一些干部还会因为自己的改革抱负和蓝图未被采用、自己对改革的预期屡屡受挫、自己屡屡成为改革的受害者或最少受益者,因而对改革心灰意冷。
言行不一,阳奉阴违
过去几十年的政治经济改革,既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造就了极大的受益不均和各式各样的既得利益者。“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面对可能触动自己“奶酪”的改革,譬如行政审批精简、公车改革等,一些部门和个体的内心非常抵触。只是慑于中央和上层的高压,不得不言不由衷地口头上高喊改革,实际上对改革极度反感,消极抵制、暗中使绊。他们往往以“时机不成熟”、“一放就乱”、“配套改革不到位”、“设计欠周”等理由,延宕推进改革的步伐。
急功近利,贪大求洋
与前述四种消极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领导干部或决策部门期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之所以如此,或是因为他们对渐进式改革已失去耐心和信心,或是因为他们把复杂的改革过分简单化,或是过分迷信别国可用的法子,依样画葫芦,或是因为他们太想通过一场改革展示德与才了……这是极端现代主义的线性思维,忽视了中国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轻视改革的艰难曲折性。然而,越是激进冒险的、贪大求洋的改革主张,越有可能获得一呼百应的社会反响。这一点特别值得警惕。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