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选择:共同体战略
如果看清了这个大势——美国体系周期将告一段落,中国的大战略就应该根据局势的变化,做出新的选择。
中国领导人最近提出,要建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审时度势的战略判断,应该把“建设共同体”作为中国的大战略。既然判断美式全球化正在走向终结,世界未来可能走向区域化,形成若干个经济圈,那么顺理成章就应该推进共同体建设。因为只有在共同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巩固的经济圈。所以,“共同体战略”应该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
推进“共同体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自立”,另一个是“合作”。自立是说,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是世界体系中的平等一员,是多元文明中的一元,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一极。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我是谁?要有清醒的主体意识。第二,要有自信。我就是我,我要自立。
合作是说,既然是“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必须学会跟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其他文明共处。尤其在今天,面对人类共同的全球性大问题,环境、气候等,单一文明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有多文明的生存智慧才能解决。所以必须相互尊重,还要利益分享,这一点很重要。因此,要尊崇文明多样性原则,尊重世界各国,开展全球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这当中,中国不要试图当老大,而要守己一元,安于一极;自立而不自闭,更不能自傲;合作而不失本。要有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乐于为人类做更大、更多的贡献。坚持这两条原则,有利于推进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在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时,正值全球化景气周期。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纳入全球体系,那时如果不开放,就会丧失机遇。但到2008年危机后,全球化进入退潮期,此时还指望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寄望于全球化的解决方案,就是一厢情愿了。时移境迁,再刻舟求剑,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在危机时刻,要有断缆的准备。就像在冬天要知道关窗,以免感染风寒,在全球化退潮期,要适时调整原来的战略。选择“共同体战略”,正是适应变化了的全球形势的需要。
在危机背景下,需要加强全球合作,以邻为壑对谁都不好。但经过几次G20峰会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由于一些拥有国际货币主导权的国家大量发钞,特别是美国通过QE等方法向外转嫁危机,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选择抱团取暖,通过国际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
建设共同体是一种国际合作方式,利益与共的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与共的就是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是以合作解决自身发展和安全问题为主的国家联合体,不强调针对第三方,但如果第三方搞破坏,也要联合发声,团结应对。从这个意义说,共同体是一种新的“盟”,但没有传统盟国的排他性特征。它超越了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事同盟,占有道义高度,更符合当下与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这是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创新,我们应该积极推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