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世界哲学”意识的中国哲学(2)

建构有“世界哲学”意识的中国哲学(2)

在中西对话中发掘中国哲学独特性   

中国哲学书写范式问题成为与会学者热议的焦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表示,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每一次的哲学史书写,其实都是对哲学思想历史的一次重新诠释。

与会学者表示,中国哲学思想史书写的新范式,应该是跨学科的,哲学家、史学家甚至文学家应相互合作,将侧重于思想内涵与论证的哲学书写,与强调外延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史学书写协调整合,从而做到既有当代思考,又有历史积淀。

谈及重新书写中国哲学史,吴根友强调,在比较正确的“哲学”观指导下,在中西比较哲学的视野里,凸显中国哲学的独特性,进而将“哲学”这门学问真正地移植到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郭齐勇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学科范式,需要在与西方哲学相比照、相对话的过程中建构。一方面,仍然离不开中外哲学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另一方面,应有自觉自识,发掘中华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并予以创造性转化。

“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李翔海认为,通过深入而系统地开掘中国哲学中蕴涵的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要凸显同时涵容了中西哲学之基本智慧精神、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要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

解决中国思想主体性的复位和身份的重构还面临不少困难。景海峰认为,一方面,要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建构和发展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寻求适宜的自我身份和新的表达方式,以化解地方性知识的困限,从而把中华民族的声音带入到世界性的场域中去。他表示,中国哲学的身份重构,只有在多元而复杂、深刻而显律动的场所中经受住种种考验,才是真实可能的。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