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证分离”,证书还管用吗

上海:“人证分离”,证书还管用吗

摘要:因为“证书”捆绑了企业资质认证,才造成了“考证经济”和“人证分离”的奇怪现象。为了确保“证书”的含金量,一些热门的职业资格考试,还有意无意地设定了通过比例,不以考试者本人的能力为依据,而是“限量”供应人才市场,更是给“考证”和“挂靠”火上浇油。

律师证、会计师证、建筑师证……考一张热门证书,就能出租给某家企业,过上不坐班拿挂靠费的日子。新华网最近的一篇报道,挖掘了“考证经济”背后的推手。长期以来,这种所谓的“人证分离”现象,不仅扭曲了考证和学习的关系,更是一种资源浪费,甚至形成一些社会隐患。随着政府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重新梳理过去单一靠事前资质认证来管理的方式,把治理重心移到事中与事后监管,纠正“人证分离”的怪象已迫在眉睫。

本来,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对持有人的能力证明,如果本人不去上班,企业为什么愿意出钱买“挂靠”?原来在企业资质认证中,有几张证书是关键指标。每年花点钱租证书,就能提升企业资质,获得更多更大的工程项目,不但有利可图,而且还免了培养人才的过程,这笔账企业算来觉得值。但是,对于社会来说,这笔账值不值呢?原本资质不够的企业,得到了超出其能力的工程项目,能不出事吗?

另一方面,“人证分离”还经常导致“有证不一定会管现场,会管现场不一定有证”。作为职业资格认证,本身就应当注重实际操作。然而,当考证只是为了“挂靠”,甚至自身都不从事相关行业,那么证书就失去了认证的作用。有名无实的“考证”经济,养肥了挂靠中介和培训机构,甚至让一些考生不惜铤而走险。云南曝出的职业考试集体舞弊案,就是个典型案例。

正因为“证书”捆绑了企业资质认证,才造成了“考证经济”和“人证分离”的奇怪现象。为了确保“证书”的含金量,一些热门的职业资格考试,还有意无意地设定了通过比例,不以考试者本人的能力为依据,而是“限量”供应人才市场,更是给“考证”和“挂靠”火上浇油。

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租证书,结果可能不只是拿不到项目,甚至关系到能不能继续经营下去。就在不久前,正是一年最重头的秋拍来临之际,京沪等一批拍卖行,其中不乏业内知名企业,被突然暂停或取消了文物拍卖资格,大多数就是由于高级职称文物鉴定师或持有文物拍卖企业专业人员证书的数量不达标。没有资格就不能拍卖,某家拍卖行为了“亡羊补牢”,只能连夜“从外地聘请了一位拥有国家文物局文物拍卖培训班证书的专家”。可笑的是,这家拍卖行称,按规定,允许持证者在不超过两家企业同时兼职。“人证分离”和“挂靠”居然是合法合规的?!既然强制性要求拍卖行具备鉴定文物的资质,那么是否意味着要对经手拍卖的文物负有鉴定义务呢?答案更惊人。我国《拍卖法》允许拍卖行对拍卖标的“不保真”,也就是说即便拍卖的是假货,拍卖行也不对“真伪”承担责任。人们不禁要问,一纸证书到底证明了什么?

治理“人证分离”,不仅要管好持证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持证者与企业经营的责任事项,更需要扭转的是“唯证书论”的管理思维。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长期“借证”经营的房地产中介行业,在国务院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的安排下,今年开始已经无需挪借房地产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来为企业备案,一下子就省去了平均租一张证每年上万元的费用。像这样一些无关重大国家和民生安全的领域,各种捆绑企业的资质证书,看来,还可以更少一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