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27日,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承办的“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0余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媒体代表15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耀中和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首都师范大学纪委书记潘亮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侯惠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生平和武汉大学教授袁银传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作了大会发言。
张雪在致辞中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迄今为止科学中的最大成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理论思维,正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掌握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既有深度又有说服力的学术成果,引领全社会理论学习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崔耀中在讲话中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三个坚持”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工作者共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实践,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来改进和创新理论研究工作。李崇富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二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职责: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服务;要立足于时代和国内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一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为促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实践运用和深入发展,为总结实践经验和推进我国体制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运用、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与会者一致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性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焦点论题之一。与会者立足社会现实,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1.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物”的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与会者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这就需要对历史唯物主义之“物”进一步深化认识,作出新的理解。安徽大学教授吴学琴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基础性地位,但目前学界对此有不同解读:有的学者将其解读为“社会存在”,并认为社会存在由于与社会意识的对立并优先于社会意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唯物主义”;有的学者认为,唯物主义的“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可指具体的“事物”,亦可指“社会存在物”,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怀涛则认为,马克思更多的是从社会生活的意义上讨论“物”,“物”是一种关系的生成,应该强调其当下性。侯惠勤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不是定型的、静止的、自然物质的“物”,它是具有规律性、过程性、关系性和现实性的“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特征”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注重的是客观实际第一,客观规律第一。他强调,我们应该从这一层面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它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是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关系范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