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建设性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与会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应该进行系统性、现实性和建设性的解读。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家俊认为,现阶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存在很多争论和分歧,甚至出现了一种危险的、企图颠覆唯物主义的倾向,颠覆了唯物史观就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一线教师和研究者,要担负起培养马克思主义下一代的重任,要对唯物史观进行一种系统的、通俗易懂的、建设性阐发,并用“一个发展根源”、“两对基本矛盾”、“三个方面的内容”、“四位一体”、“五种社会形态”、“六种推动力”对唯物史观进行系统归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钟君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们要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和意义,要用形而上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研究话语权变革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当前要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国防大学教授林建公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四个转变”:由精神为主体转到以物质为主体、由精神互动为主题转到物质互动为主题、从英雄史观转为人民史观、从为少数人谋利益转为为多数人谋利益,并从“民族复兴观、群众至上观、国家安全观、全面改革观、实干兴邦观”五个方面系统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创新。国防大学教授许志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研究社会矛盾、权力腐败、环境污染、两极分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要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的高度来研究与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
与会者一致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是应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阶段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与会者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和交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达成了共识。
1.关于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
李崇富指出,认识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两点论,要用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观察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交替使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两种手段,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实现共同富裕”两条重要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民卿认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坚持自主性改革,反对依附性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种改革观的争论实际上是争夺改革指导权的问题。他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改革主体、改革目标和改革决策。
2.关于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从“怎样看待改革的成就”和“改革怎么改”两个方面探讨了改革的方向问题。他认为,怎样看待改革的成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要正确认识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这种前进不是在单项工作中的前进,而是一种复杂、合理的前进。他批驳了“中国经济成功就是资本主义成功”的论断,强调了中国经济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山西大学教授王効民认为,认识改革就要注意、分析和认识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关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央党校教授赵理文认为,我们要从社会基本矛盾和原理出发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作更加深入和更加具体的研究与分析,要从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是改制度,相反,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