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合作终于从宏观层面开始落地了。日前,京津冀首个层级文化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津南区以及河北省唐山市共同约定,将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优势互补,通过建立起三地文化合作的组织机构等制度机制,搭建平台,联手推动区域内的商演等活动。这意味着此前一直停留在“框架”阶段的三地合作将进一步落地。
业内表示,京津冀文化市场消费以具体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打通,不仅让北京的文化资源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也能让更多消费外溢至天津、河北,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未来的发展原动力。
比较优势崭露头角 基础差异成短板
“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一体化合作,文创产业已经算是有着较好基础,从较高处起跑的了。”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
相对于其他区域,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对于文化消费、文创产业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北京自然不必多说,影视产品生产交易、艺术品交易等多个重要文化产业中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凝聚了全国最多的影视生产、制作、发行、交易资源。而近年来天津的曲艺文化、河北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当地获得的支持也不可小觑。
天津演出界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在天津,曲艺演出市场的火热程度甚至有比肩北京的趋势,观看曲艺演出的消费习惯也已逐渐固化了下来。在天津,即使是相对低成本、小制作的曲艺演出,只要内容过硬,同样有可能获得较高票房。而这种消费氛围在北京的演出市场上,似乎还未完全形成。
目前已经形成涿州、廊坊等多个知名文化旅游资源市场的河北省,对于文化产业也有着自己的“心思”,中国文联副主席、民盟河北省委主委边发吉曾透露,河北也有希望将文创产业打造成当地支柱型产业的想法。
然而,魏鹏举对于三地借一体化机遇发展区域文创产业也存在一定担忧。在他看来,三地产业基础、政府支持力度等存在明显差距,其实并不是短时间内能较快解决的问题。“比如,目前北京一直推行的文化消费季,如果扩展到整个京津冀区域,对于天津、河北财政来说会带来一定负担,因为目前三地对于文化消费的财政补贴存在差距。”
“此外,天津、河北还需要接受区域文创产业一体化带来的短期内消费外流现象。”魏鹏举坦言,如果实施了区域文化消费一体化,势必会有更多天津、河北的消费者短期内流入资源基础相对较好的北京消费。但从长期来看,三地消费成本的差异还是会令本地文化消费力进一步觉醒的,而且,北京逐步外溢的消费潜力也会让天津、河北长时间受益。
合作框架雏形初现 实质合作待提速
早在2011年,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就签署了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华北五省市建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北京的文化辐射作用,但其实当时的合作在市场主体的合作方面还是比较有限的,大多数都是对市场的联防协作执法管理,仅有的一条也是推动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提速至今,三地已有不少产业积极地相互寻找着对接的机会,在这种“热火朝天”的产业合作背景下,文创产业的一体化略显低调。三地真正将宏观合作凝结成具体的框架还是在今年的八九月。8月底,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在天津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后。接下来的9月,三地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又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式上共同签署《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协同创新战略框架协议》,提速文化产业一体化进程。
据了解,前者明确三地文化部门将建立高层协商机制、具体工作层面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而后者则确定,三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将建立协同创新合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对接等方式,共同推进行业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后一协议签订的当天,三地就马上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上试水了区域合作,设立京津冀区域联合展位。天津市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图书节上,天津共带领了当地七八家出版相关企业、产业园等来京,希望借平台寻找合作伙伴。
清晰定位扬长避短 以成本分流市场
对于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在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方向,魏鹏举建议,保持并扩大目前已有的产业发展特色定位,避免其他产业出现的区域同质化竞争问题,确定比较优势后,带动区域整体产业在全国的引领地位。
在魏鹏举看来,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优势分别是文化科技、文化休闲和文化旅游,因此,未来天津发展以演绎为中心的文化休闲产业,河北发展以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都比北京更合适。“以目前北京越来越高的用地、用人等各种成本来看,未来的文化娱乐综合体,比如更具地方特色的‘万达广场’类项目等将会更密集地出现在天津、河北,很有可能代替北京发挥更充分的文化娱乐作用,吸引北京居民前去异地消费。”魏鹏举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天津能够迅速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做齐,并给予北京往来消费者一定程度的消费优惠,多提供一些有天津特色的演出等产品,势必会对北京市内的文化综合体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在向部分影院、演出机构负责人了解后发现,相比其他产业将企业整体或部分环节外迁至天津、河北不同,北京的文创产业外迁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些企业会选择以增加天津、河北新投资项目的形式增加区域内的竞争力。魏鹏举表示,北京文化产业可能仅有乐器制造等有限的文化相关制造业有外迁的可能,大多数企业仍然会守着“寸土寸金”的北京,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消费力巨大的市场。但他们同时会把计划在北京扩张的资金更多地转移至天津、河北,在保证北京产业规模不缩小的情况下,也把重心适当外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