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根本,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周期回落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我省始终将促进就业放在各项民生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立足甘肃省情实际,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工作,实现充分和稳定就业,意义重大。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甘肃省的就业概况及特点
我省城乡居民就业基本面稳中向好,但是就业结构演变相对滞后于经济结构演变。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我省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走低,第二产业始终发挥着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第一产业经济总量小,仍承担着吸纳就业的主要任务,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极为有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实际人数逐年攀升,但仍不足就业总量的四分之一。
就业总量压力居高不下。省内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速增长的换挡期。由产业转型和承接产业转移引发的企业用工结构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在经济增长中找到消化新增就业的有效突破方法。全社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疲软。
技术型就业缺口大,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型矛盾突出。由于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滞后,我省技术人才培养和输出与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以往转移输出的劳动力主要以技术附加值低的苦力型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此类劳动力需求受到明显抑制。“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现象十分普遍。
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比例不断增大,就业稳定性不强。近年来灵活就业、企业吸纳和自主创业成为省内新增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途径。由于灵活就业形式主要为临时工、季节工和小时工,岗位流动性大,易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灵活就业主体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技术能力不足,造成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就业稳定性难以保障。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助推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城镇就业的增长极。近年来,我省自主创业人员工商登记条件进一步放宽,企业注册资金门槛大幅减低,行政性收费大量减免,促使全省小微企业数量激增,发展迅猛。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新增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创业热情高涨,但自有知识产权转化对创业的支撑能力不足。在全民创业行动的推动下,甘肃省内自主创业队伍不断壮大。但总体上,创业企业多为传统服务行业的小型微型企业,高新技术型创业企业比例较低。符合省内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的创业模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创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亟待增强。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就业带动作用暂不明显。“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快了对清洁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和新生优势产业的支持和发展力度,但这几个行业就业门槛较高,对优质人力资源来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吸引力,但普通求职者易受到专业技术的限制。同时此类行业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用工数量不大,就业吸纳能力整体不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