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的批判态度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以理性的批判态度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有30来年,其学科发展水平却与受关注的程度存在反差。研究成果有目共睹;研究思路上的差异也很明显,其中一些还关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问题。比如,有的学者在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时不加反思,一味推崇,甚至出现“不读MEGA-2就不懂马克思”、“不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不懂马克思主义”等看法;也有一些学者固步自封,不屑于了解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展,不愿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对话,甚至认为“不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就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实事求是地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离不开理性的批判态度。本期我们约请汪行福、张亮、王凤才、李佃来和夏莹等学者,围绕“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分别从总体趋势以及英、德、法等主要国家的情况等角度展开论述。

对话人:

汪行福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张   亮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李佃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夏   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汪行福:30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界讨论的热点之一。那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趋势如何,具有哪些理论特色、存在哪些不足?国内学界应秉持何种态度审视和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我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既造就了丰富的理论图景,也导致了严重的分化和分裂,既有突出的理论成就,也存在明显弱点和不足。我们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加以辨别,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研究和利用。不能不加分析地片面推崇、全盘接受,也不能在无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对其简单排斥。

今天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同时暴露在异质多样的文化知识和政治实践背景之下,不仅要同各种思潮和知识进行对话,也要同非西方的政治发生关联。  

汪行福: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是一幅色彩多元的拼图,2008年英国“历史唯物主义”年会的主题就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今天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同时暴露在异质多样的文化知识和政治实践背景之下,不仅要同各种思潮和知识进行对话,也要同非西方的政治发生关联。

王凤才:无论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实践,马克思主义都与德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都是德国人;而且在于马克思主义早期是从德国开始传播的,在柏林墙倒塌后马克思主义经历短暂沉寂又迅速复兴。

整个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一直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这里不仅有马克思学家,而且有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不仅有左翼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有马克思主义创新派;不仅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还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法兰克福学派。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经过短暂沉寂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迅速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今天仍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当然,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今天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