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6)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6)

其一,从历史演进来看,西方话语体系用于指导和解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时遭遇了严重的困境和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拉丁美洲、南欧、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苏联、东欧等一系列僵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崩溃后的转型国家,模仿西方国家发展道路,按照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引,使用西方话语体系,不仅未能实现迅速融入西方国家体系,而且陷入发展困境。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以西方欧美经验为主体而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是不顾现实与国情,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西方话语体系进行简单模仿甚至直接移植的做法,不能真正解决各个国家的特殊问题。

其二,在学术层次上回应西方对于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的歪曲和批判。近几年,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外向型经济已经背离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在造成国内两极分化的同时,也强化了区域间的竞争和压力,并引起不同国家工人之间的疏离和仇视,因而对于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是一种消极的力量。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把中国的经济组织形式称为?“国家资本主义”,美国学者盖伊·索尔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澳大利亚学者罗恩·卡利克把“中国模式”描述成这样一个较为简捷的公式,即“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诸如此类的认识都要求我们以中国人的立场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作出理论上的反击。

其三,西方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对象、问题阐释方式呈现的多样性特征,形成复杂繁多的成果,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理论视野,值得中国学术界认真对待。例如,中国人可能无法接受现代西方学术中精密细致繁琐的语言分析方法和理论阐释方式,但语义的敏感性训练是需要的;可以不同意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一切自然存在都具有内在价值的独断,但必须深入研究其所提出的对待环境的“不作恶”、“不干涉”、“忠诚”、“补偿正义”等基本原则;可以不同意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但却需要高度关注差异性和特殊性,正视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可以批判实用主义的价值相对论,但必须认真对待其近年来所提出的建立开放的社会科学的构想;等等。在此,转换西方学术话语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学术的自我创造,从而使中国学术具有时代性水准与实践价值。

其四,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对于西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的探索,未必具有全部的真理性,但有助于我们看清西方发展中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看清中国与世界的全面的复杂的关联,所以值得我们理智地对待。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必然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中展现出来。中国学术需要深切地表达中国价值观念的分量、思维成熟的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实践的伟大创造,并以此构造自己的根基、灵魂和风格,形成自己的新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在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同时,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韩喜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