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 维护教育起点公平(3)

【案例】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 维护教育起点公平(3)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有个孩子小学入学前就认识了3000多字,但优势并没有保持多久。家长们“抢跑”思想作祟,孩子们在被迫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势必造成孩子们的反抗心理,往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都不强。在今年9月开学时,上海和杭州等地已经全面推进“零起点”教学,然而家长们最不放心的是拼音、算术等提前学不学的问题,甚至不少家长埋怨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就有家长明确表示,会选择天天教孩子认字、算术的幼儿园。如此,也让不少幼儿园学校和机构在教学时产生了困惑,只得减少孩子们本应该自由玩耍的时间。

除了家长们希望子女早日成才的殷切心理影响外,爱面子、盲目攀比的传统交往观不可小觑。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孩子们的家长三五成群,围在一块谈论各自的孩子多聪明能干,能识多少个汉字、英语单词、能背多少首唐诗,又是会绘画、钢琴……哪家孩子一问三不知的话,家长们会觉得脸上无关,是做家长的失职,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小学化”的幼儿园,或者参加各类特长班。还有一个方面原因是家长们心中普遍的名校情结,在升学的过程中,认为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只有孩子自身基础扎实了,才能取胜。毕竟现在很多优质小学在招生时考孩子各方面的素质,重点还是着重在读写听说的能力上。

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着名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他对出生18周的双生子中的甲进行为期6周的爬上楼梯取玩具的训练,对乙则不进行训练,而让他们共同抓楼梯取玩具时,两人相差不大。后来对他们进行2周的共同训练,有进行测试时,他们所用的时间几乎相同。因此,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们超前“填鸭式”学习,效果不一定明显,有时还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给幼儿带来永久性伤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期的孩子就是一棵小树苗,绝对不能”拔苗助长“。教育部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的做法值得称赞,但仍需家长们的默契配合和鼎力支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还孩子们一片自由成长的天地。

幼儿学前教育不能脱离公益底色

两部一委实施的头期公共政策,已初步实施预期目标。截至去年底,通过2011年至2013年实施的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国在园幼儿增加918万人,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总和,“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紧接下来,则是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纵观此次国家层面出台的制度安排,最大的亮点是,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此外,还有力保教育费要控制在家庭可负担范围之内,以及补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等量,这不仅能大大提升我国学前教育水平,也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然而,尽管两部一委出台的公共政策,有份量,成色足,可谓货真价实的“大礼包”,但指望这一纸文件,彻底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尤其破解“入园难、入园贵”,并不十分现实。

倘若我们追溯学前教育的成长史,1979年,我国托幼机构全部由财政支持。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企改制,企业园、街道园、公办园也纷纷改制成民办园,并大量消失。财政则开始向少数公办园倾斜。也正是在这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托幼的公益性在渐行渐远,公益底色也荡然无存。而反观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法德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国家财政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