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十位专家谈依法治国(2)

特别关注:十位专家谈依法治国(2)

09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耀桐——

依法执政是党的建设的遵循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当前党的建设必须承载起法治建设的重任。

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在依法执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依法办事习惯和法治思维,认为只要按照上级的指示、领导的意见办事就行了,久而久之成为惯例和惯性;对党和法治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讲法治、突出法治,会伤及党的领导,造成对党的领导的冲击;不能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问题,人为地把改革和法治对立起来,以为只要讲了法治,就会压抑改革的动力和创新性。

依法执政是党的建设的遵循。目前,党的建设已形成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五位一体”格局。在这一格局中,要加强法治建设,体现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

在思想建设方面,要着力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在组织行动上促进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要将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在作风建设方面,要更加明确党的作风纪律是党内规矩,而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通过法治建设,在党的作风上要体现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懒政、怠政的恶劣风气。

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要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零容忍,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都一起打,都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大党规党法的建设力度,确保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转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在党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加强法治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有效途径。也惟有此,才能彻底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违背法治的问题。

习近平: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10 中南大学廉政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李满春——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落脚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大支柱,其中依法治国的“依”之所以不同于以德治国的“以”,就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要“以”法治为基础,更要“依”法治而前行。

依法治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制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2014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清权、减权、制权”成为新一届中央政府规范权力边界的目标。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行政审批在瘦身中彰显便民和惠民。“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正深入人心。

法治体系不同于以前提到的法律体系,包含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

当下,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严治党治政。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这一根本原则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讲,理直气壮地讲。

过去,我们习惯用行政方式治理国家。用行政方式推动的治理具有变动性大和运动式的特点,在治理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的可预期性和政策治理的效果都不太好。因此,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法治引领,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改革。

11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当年的“杀人犯”面临无罪判决的可能。这也显示,在我国,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有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才能防止腐败,才能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之风。

《决定》强调要“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而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互不隶属的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要完善政府内部专门监督,并延伸内部以外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