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群众工作的三个维度:实践哲学、党性修养与国际视野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是“修楼房”的逻辑,不是“做加减法”的逻辑。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仅是90多年的历史,而是建立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基础上的“90多年的历史”,是建立在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史基础上的“90多年的历史”,是建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基础上的“90多年的历史”。以此观之,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论述和实践,必然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从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中汲取了精华;继承并发展了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汲取了智慧。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判断:实践哲学、党性修养、国际视野。
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我国国学中“汉学”的主要思想。《汉书?河涧献王刘德传》评价刘德这个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那以后,实事求是就成为汉、唐时期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从实践哲学出发,共产党人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干部与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生智慧,干部与群众相结合构筑铜墙铁壁。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共产党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赐予,而是实践的必然结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地稳、扎根深,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贯彻到治国理政实践中。”这些都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坚持“修学储能”、“知行合一”的群众路线思想。
党性修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的党性论述,集中表现为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修养也来自于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修身”的若干思想,含有宋、明以来的“理学”、“心学”的思想痕迹。党性修养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党性修养不在,则群众路线不存。因而,反对“四风”就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以及在河南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都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在河北省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还专门指出:“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而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加,也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
坚持国际视野,意味着群众工作不能关着门自搞一套,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好办法、好机制。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提高中央政治局工作水平的讲话中提出了“观大势,谋大事”的要求,他指出:“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相互联系的,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中央政治局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亲、诚、惠、容”理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良好的周边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