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理论奠基和经验准备的作用,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在认真总结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成功地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K27;D2-0[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4952(2014)05-0020-07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完成土地改革,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向高级的过渡形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1949~1956年的努力,成功实现了马克思曾设想的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既借鉴了苏联的许多做法,又以苏为鉴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这个探索实践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理论奠基和经验准备的作用,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并以苏为师,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探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他从多个方面对苏联经验进行了反思,第一个站出来批判苏联模式,并试图“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1]。这正是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反映。他曾指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他多次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勇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神,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冲破长期“左”的禁锢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党破除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与毛泽东破除迷信苏联,试图寻找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分不开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3]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最伟大的理论成果。正如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p.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4],提倡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此后,邓小平讲到毛泽东思想,讲得最多的就是实事求是。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5]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学习外国经验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5](pp.2~3)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内容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主张,如重视发展农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等等。这些都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