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4)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4)

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向苏联学习”,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毛泽东基本上赞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意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但是他主张对这一体制进行改革,并从1956年开始寻找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根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精神,中国开始改进管理体制的尝试,然而探索的方式集中在分权与放权方面,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寻找平衡点。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说:我们国家是个商品生产不发达的国家,现在又很快地进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同商品交换还要发展,这是肯定的,有积极作用。[8]他还提出让领导干部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赞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分析。此外,毛泽东还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要把国家和人民公社的商品交换纳入计划的轨道。这一看法不仅突破了把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而且开始克服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局限性。这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论断是一致的。可以说,毛泽东还是重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但只是把它们放在次要的地位。尽管毛泽东的一些正确认识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始终坚持,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是有所突破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论述,对此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责主要应限于宏观经济领域,而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最大弊端在于限制和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正是在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毛泽东关于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局限性在于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因而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而邓小平抓住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并有了突破性的认识。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说过:“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4](p.236)1985年,邓小平又重申了这一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5](pp.148~149)邓小平还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界定:“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5](p.367)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p.373)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中央逐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郑重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深刻阐述了这一改革目标的理论原则,在理论上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正式确立。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理论上指明了解决“新旧体制并存状态”的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提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邓小平提出并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他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而产生的。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又总结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经验,从体制上作了比较,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与中国特色,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崭新的目标模式,赋予了社会主义发展事业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