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镇化转型的阶段特征
目前,中国城镇化正在进行全方面、战略性转型,主要在发展内涵、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发展影响四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城镇化发展内涵:从速度扩张为主向速度稳定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型
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时期。1978年—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人口城镇化率在统计意义上已经过半,正式进入了城市主导型社会。但近十多年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增速已经相对稳定平缓,加之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幅度在逐年下降,可以判断,未来全国性、大规模的城镇化速度扩张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中国人口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速度长期稳定增长的区间。但是,过去一个时期城镇化的速度的快速提升并不必然意味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实质性增加,在速度与质量失衡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许多城市人口过度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失衡,不仅导致了大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和财政负担。另一方面,现实中大量转移人口通过“候鸟型”的流动模式,实现了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但其收入与贡献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的收入与经济贡献比仍然总体偏低。同时,大量转移人口社会身份模糊,存在着“迁而不转”的现象,带来了城市人口数量的过度增加,不仅容易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与城市贫民窟的出现,也带来了留守人员“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和二代人口“边缘化”的社会隐患。可以说,现阶段的人口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够成熟和稳定,必须加快城镇化转型,从城镇化发展内涵上重视协调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从速度扩张为主转向速度稳定与质量提升并重。
(二)城镇化发展模式:从黑色发展为主向黑色发展与绿色发展并重转型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工业化进程高度相关。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我国工业重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快速推进的重型工业化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地方城市经济发展严重依赖重化工业和资源产业,造成了一系列黑色发展问题。近年来,频度越来越高的雾霾天气,使城市空气质量问题成为中国决策层和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在城市层面日益突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正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将长期并存的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相当一部分转移人口为缺乏教育培训的农民和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群体,其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结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短期内仍然不能完全被替代。而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所引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需求,也将大幅提高能源和资源消费水平,也还会促使我国城市能源和资源消费经历一个刚性的高增长阶段。但是,长远来看,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而绿色发展与城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城镇化经济本质上是空间集聚经济,强调空间投入产出的合意比例,具有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联合国自2008年以来,就把绿色发展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2014年6月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再次重申了成员国在“里约+20”成果文件《我们希望的未来》中做出的承诺,强调绿色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主流和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外发达城市正在积极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路线图,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我国城市绿色发展浪潮也正在逐渐展开。可以判断,在现阶段,尽管城镇化黑色发展模式并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但绿色、低碳、集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将会越来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并在实践中推广与实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