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镇化发展动力:从经济驱动为主向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并重转型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经济驱动。分税制改革之后,粗放式土地经营给各地政府带来了巨额级差地租,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但与此同时,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土地财政”也给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留下了许多“后遗症”,限制了城市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与经济驱动相比,制度创新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则长期不足。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计划体制和城乡分割,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改革开放以来,以政府力量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制度创新逐渐向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制度创新转变,为人口迁移、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性制度约束仍然存在。例如,中国的土地制度藩篱仍未从根本上得以突破,农民没有成为农地的主人和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土地交易中还没有完全的自由定价能力。此外,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配套制度也还不完善。例如,从行政管理制度来看,中国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城市存在着发展权不平等的问题,各类资源流向会偏向于高行政等级城市,而高行政等级城市也会利用行政权力优势来集中资源,这往往使得大量城镇间流动人口的城际转移,同农村转移人口一样,也难以享受与所就业和生活城市的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因此,现阶段,适应高水平城镇化发展需要,以改革促发展,实现城镇化发展动力从经济驱动为主向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并重转型,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城镇化发展影响:从本土贡献为主向本土贡献与全球融合并重转型
中国的城镇化使中国不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国内需求支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城镇化不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本土贡献,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全球价值。中国城镇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当前,全球经济总供求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在缺乏新的重大技术突破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和措施在缓解短期危机的同时,在长期内还有将会加剧全球性产能过剩并引发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可能。在这一背景下,对世界经济体系而言,中国城镇化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将会形成庞大的财富积累与市场空间,有效应对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问题,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不可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但欧美发达国家作为世界城镇化建设的先行者,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后的1851年,城市人口已超农村人口,到1881年,城市人口已是农村人口的两倍,而美国城市人口在1950年就达到64%,1990年达到了75%。欧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中国城镇化特别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自由交流,使得城镇化经济运行机制更加国际化,立足全球视野推动转型发展,发挥中国城镇化的价值和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