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适应新常态的战略思想。新常态不仅蕴育新机遇,而且带来新竞争。就合肥而言,正视新常态下的城市竞争,并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对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常态带来新竞争
新常态下,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内容和表现发生着深刻变化。从竞争的趋势来看,城市更加注重对产业、技术、平台、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争夺,激烈程度更高,并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格局。
(1)产业竞争。区域之间最大的竞争是产业竞争,本质是对企业资源的竞争。新常态下,城市产业竞争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周期变短,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长三角先发城市“虹吸效应”进一步强化,各地更加注重培育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总部经济、研发设计、营销模式等“微笑曲线”两端。
(2)技术竞争。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就合肥而言,要在注重引进全球先进产业技术的同时,更要聚焦支持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机器人、燃气轮机、数控机床、精密制造、建筑光伏等一批本地好技术、好项目,在资金、人才、政策、商业模式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与中科院、中科大、合工大等大院大所合作交流频度,推动一批技术成果在肥转化。
(3)平台竞争。新常态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平台的对决。上海设立自贸区,实行境内关外特殊政策,这一平台就使上海拥有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制高点。这几年,合肥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先后规划建设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和一批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围绕提升开放竞争力,先后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合肥航空港等七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围绕现代服务业,启动建设了滨湖国际金融后台基地等一批高端服务平台和载体,规划建设一批科创社区;围绕引导产业集聚,设立了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一批基金平台。未来几年,要加快既有平台建设,并根据发展需要再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平台。
(4)体制竞争。新常态下,城市竞争力提升更加依赖制度创新。近十年来合肥城市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都是得益于在“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领域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当前,要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坚持问题导向,以开放的思维,实施改革攻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在经济领域,要积极应对融资平台清理,加快推进PPP试点和招投标领域改革,最大程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和运营,注入跨越发展活力;在城乡统筹领域,加快推进“四规合一”,早日实现“多规融合”,释放跨越发展潜力;在城市扩容方面,围绕合肥国际化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县改区”,拓展跨越发展空间。
(5)人才竞争。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长三角先发城市对人才的引进、激励、创业支持、法制保障等力度极大。我们要广泛借鉴先发地区人才工作经验,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建立人才政策创新清单,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把合肥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二、新常态下更需要新作为
应对新常态下的城市竞争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我们考虑,应围绕国家赋予合肥的新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突破。
(1)解放思想和行动,打破“路径依赖”。新常态划出了一条新的起跑线,我们必须摆脱“旧常态”下形成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变化面前保持平常心,在机遇面前保持进取心,在挑战面前增强责任心,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谋新招、探新路,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夺先机、占据优势。
(2)尊重客观规律,提升领导发展能力。新常态下外部发展环境在变,内在发展条件也在变,培育未来发展动力、塑造新优势的路径、创新管理手段,这些对我们都是严峻挑战。目前合肥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城区必须把工作精力聚焦到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上来,研究服务业发展基本规律,以服务业集聚区、科创社区、产业基金等平台和载体为抓手,加快形成一套适用于抓服务业的工作体制机制,并结合行业特点量身打造扶持政策。
(3)聚焦重点领域,努力等高对接。近几年,宁杭甬等地快速推进转型升级,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城市能级,都远远高于合肥。新常态下,我们要顺应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围绕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坚持“追赶”与“引领”并重,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着眼未来发展,实施聚焦重点领域加快转型升级,打造若干个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努力与南京、杭州等高对接,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副中心。
(4)树立法治思维,营造发展环境。当今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最好的发展环境不是特殊政策,而是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新常态下,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按照“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强化事后监管”的原则,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优良的市场准入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作者单位:合肥市发改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