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烂尾背后是制度纠错缺失

新闻烂尾背后是制度纠错缺失

当一个个新闻热点走入和淡出人们的视线,当讨论的人群聚集而又散去,那些我们曾经发出的质疑,是否得到了回应?那些我们曾经热衷于寻找的真相,是否拨云见日?临近年末,中国青年报记者对2014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烂尾新闻”进行了追访。河南货车司机夫妇服毒自杀,湖南某公职人员持枪将村妇误当野猪射杀,洛阳“跑跑市长”失联了60日,麦当劳供应商被曝使用过期肉等十大烂尾新闻不幸入榜。(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烂尾新闻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烂尾新闻还是因为事件处理的虎头蛇尾而继续存在着。有人会说,烂尾新闻是因为媒体的喜新厌旧,因为媒体总是要报道新的反常的事情,所以除了那些重大的新闻报道,媒体一般不会一以贯之,持续关注某个事件。但这只是烂尾新闻产生的一个很小原因,看看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就会发现,造成新闻烂尾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媒体的移情别恋,而是事情没有新的进展。既然,事情没有新的进展,媒体能如何报道呢?最多,只能像中国青年报一样,总结和告知一下新闻没有新的进展。

有人还会把烂尾新闻归结为舆论监督的表层化。虽然,舆论监督让一个事件成为了新闻热点,并引起了高度关注,但由于舆论监督的力量有限,舆论监督毕竟只是舆论层面的监督,并不能实际左右事情的发展;所以,在报道刚刚出现之时,当事方会作出积极回应,并表态要严肃处理问题,但一旦风头过后,当事方便采取了拖与瞒的两种策略,让舆论监督的对象平稳着陆。反正,媒体报道不能总盯着一个事件,舆论监督不能总重复一种意见,在时过境迁之后,被曝光的问题就完全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此,有人可能会觉得悲哀,认为舆论监督并没有想象的有作用,所谓的“媒青天”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其实,舆论监督本来就带有表层化的特征,期待舆论监督包治百病是夸大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之所以能够起到一定效果,是因为舆论监督可以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一旦舆论对某些事件和问题进行监督,这些事件和问题就会进入媒体、公众、政府的议程。在此基础之上,问题得到重视,制度被启动,错误被纠正,媒体的舆论监督最终起到预期效果。所以,完整地看,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建立在议程设置和制度纠错基础上的。没有通畅的议程设置,舆论监督就不会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但光有关注也不够,没有有力而及时的制度纠错,问题就会搁置,新闻就会烂尾。这是一个必然。

所以,烂尾新闻的真正成因是制度纠错的缺失。本来,一个问题出现并被媒体报道后,就应该进入政府部门的议程,并顺利启动相关制度。此时,如果问题严重,那么制度就会自动地纠错,该处理谁就处理谁,该如何收场就如何收场,所有责任人都会被问责,都会遭到应有处罚;而如果问题不严重,那么相关部门也会作出合理解释,以说明真相澄清误会,让舆论监督最终能有一个了结。这才是正常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制度纠错通常是缺少的——问题没有发现时,制度纠错没有启动,这倒有情可原,很多问题可能是隐蔽的;但是,即便问题被发现、被曝光了,制度纠错也可能不启动,制度在各方阻力的作用下可能被搁置,有关部门只是作出暂时表态,并不会动真格。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烂尾新闻现象——在开始引起关注后,一些新闻事件通常没有了下文。

现在,中国青年报对2014年烂尾新闻进行了排行,这种做法相当于又一次议程设置。客观地说,面对烂尾新闻现象,媒体在舆论监督层面能做的事情几乎都做了,总不能等到2015年,再有媒体去梳理一下2014年的烂尾新闻吧?即便媒体想这样做,也几乎没有了新闻切入的角度。所以,接下来,要看的就是政府部门是否能够感知公众和媒体的议程,并将这种议程纳入自己的议题,同时启动相关制度,以制度化的处理回应舆论监督。否则,烂尾新闻可能继续烂下去,不仅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会流失,甚至连带着媒体也会失去其公信力。那时,人们除了抱怨,恐怕就不会有什么期待了。这种失望与抵触的结果,显然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