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的自我改革是一个紧迫任务”

“国资委的自我改革是一个紧迫任务”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头戏之一的国资国企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提升我国潜在增长率、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力保障,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全面部署的一年多来,国资委力推四项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铺开、国企分类、国资监管全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布各自的改革方案等,开启了国资国企改革的大幕。

2014年,国资委内部的深化改革小组自年初开始运行以来,截至2014年12月17日已召开16次全体会议,6次专题会议,研究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总体思路。

在2015年初之时,如何总结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曾参加过本报财经智库沙龙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邵宁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管资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2014年7月15日,国资委宣布了首批四项改革试点企业名单。第一项是国投、中粮成为中央企业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

在此之前,国资委工作一直有“管得过多过细”与“监管不到位”并存的问题,而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正是国资委提升监督有效性、针对性的重要一招。

对此,邵宁表示,总的来看,国资委存在的是一个“做过了头”的问题,该管的管了,不该管的也管了,存在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在这方面企业层面有反应。

他认为,国资委成立之后,在一张白纸上建立起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以及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建设以往是没有人做过的,所以这一次探索实践非常有价值。

“当然,正因为国资委从事的工作以前没有人做过,所以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正常的。”邵宁表示。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