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健康状况的总体态势和提升路径(2)

我国城镇化健康状况的总体态势和提升路径(2)

二、我国城镇化健康状况的总体态势

通过对我国35个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城镇化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发展健康状况呈现整体水平不高,城市之间差距不明显,城镇化健康状况在城市行政级别、地区、规模、人口密度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

一是各城市在城镇化速度、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发展很不均衡。有些城市在某个领域发展质量很高,健康程度很高,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发展得又很不够,健康程度很低。反过来,有些城市在某个领域发展质量很差,健康程度很低,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又发展得较好,健康程度较高。由于几乎所有城市在各领域发展都很不均衡,导致全国城镇化总体健康程度不高,城市之间差距不大。

二是城镇化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行政级别特征,行政级别越高、自主性权利越大,城镇化健康程度越高。从城市行政级别看,城镇化健康状况依次为直辖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其余省会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的行政级别,行政级别越高,自主性权利就越大,可以调动的资源就越多,从而不仅能够保持城市经济的更快发展,也有更大的能力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结果就造成了行政级别越高,城市规模就越大,城镇化健康程度也越高的独特现象。

三是我国城镇化健康状况呈现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征,但地区差异远没有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大。35个城市中,东部城市16个,中部城市8个,西部城市11个,东部地区城镇化健康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从城镇化的水平、速度、可持续发展、城乡关系等情况看,也呈现这种区域特征。但是,城镇化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远没有三大地区之间城镇化率的差异那么大。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1.30倍和1.42倍,地区差距比较显著;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健康指数分别只是中部、西部地区的1.11倍和1.10倍。

四是城市规模越大,城镇化健康状况越好。35个城市显示的这一规模特征主要是由城镇化的水平适当性、发展可持续性、城乡协调性等发展因素造成的,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城市规模与城市的行政级别基本上是一致的。如超级城市中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6个城市均为副省级以上的全国性或跨区域的大都市。城镇化健康状况的规模特征表明,我国已经形成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

五是城镇化健康状况的人口密度特征明显。总体而言,人口密度在0.5万人/平方公里—1万人/平方公里和1万人/平方公里—2万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城镇化健康状况最好;人口密度低于0.5万人/平方公里和高于2万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城镇化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这说明只有具有适度人口密度的城市,城镇化健康状况才是最好的,城市人口密度过大或过小,城镇化健康状况都不会太好。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