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看法(2)

试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看法(2)

成当肯定,l970年代末以来,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十分活跃的一个领域。大量有关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和思潮的代表著作被翻译介绍进来,一批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相继面世,支有志于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队伍逐步形成,一些以国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主体的学术机构和团体相继成立,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有关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交流也逐步增多。这些都为国外屿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同时应看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而言还是相对薄弱的,学科建设的积淀还不够雄厚,要把它建设好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还远远不够。虽然我们这些年翻译出版了大批相关的著作和文章,取得r一批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是比较表面的,许多研究往往浅尝辄止,欲说还休,该肯定的思想没有得到充分肯定,该批判的观点没有受到应有批判。从广度上说,我们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关注比较多的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得比较少。像俄罗斯学者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所作的深层次的反思,拉美地区一直比较活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我们都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用说深入的研究了。同时,我们对国外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得比较多,而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包括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和没有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得则不够。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构想,还是研究力量的整合、教材的建设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尤其是涌现出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研究骨干力量,但由于长期缺乏学科的支撑,各单位的研究力量都是相对分散的,能够形成整体力量和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团体还为数不多。甚至原有的研究力量在一些高校的院系整合调整过程中被削弱和边缘化,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从教材方面建设来看,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相关教材,但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系列亟待建设,特别是全面反映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教材如何编写,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除了在理论积淀、队伍形成、教材建设等这些“硬件”方面存在问题外,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难更多地还在于“软件”方面,尤其是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据以进行评价的“准绳”的掌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十分复杂,其中既有各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又有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有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有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持批评态度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有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又有单纯从马克思主义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面对如此广泛复杂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对它们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非一件易事。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极不相同。例如,匈牙利共产党人卢卡奇和德国共产党人柯尔施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不约而同地把“总体性”的概念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萨特、法兰克福学派声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则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结构主义的阐释。又如,“欧洲共产主义”在战后普遍放弃“暴力革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探索“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替代等。

凡此种种,我们如何才能认定它们的理论、观点、实践究竟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如何才能客观地评价它们的理论和实践的得失?如果这个“准绳”掌握不到位,那么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评说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无的放矢。从原则上讲,我们当然可以说,应当以马克思恩格斯这些经典作家本人的思想为评价的准绳。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这些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这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通过与他们文本的“对话”来获得他们的真正思想,如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言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正视这一问题,它都是无法摆脱的。当然,同西方一些学者借口后人无法克服与文本作者之间时空距离因而无法把握经典文本的“真精神”不同,我们相信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可以接近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思想,尽管完全的复制是不可能的,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框架是能够通过解读而揭示出来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会走向相对主义。但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准绳”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理论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如何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本身。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