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施以质取胜的发展新战略

北京:实施以质取胜的发展新战略

——兼析关于当前经济的几个流行观点

摘要: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后,增长动力和机制转换,矛盾和风险集中显露或释放,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以往明显增加。从可借鉴的国际经验看,不少经济体正是在这一时期出了大的问题,甚至陷入严重危机。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升,2010年达到一个高点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如何正确认识这一轮增长放缓的含义,对于我们理解、顺应、引导新常态都很重要。

对当前几个流行经济观点的辨析

1、把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说成“衰落”乃至“崩盘”的消极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在经济形势判断上,一种观点较为消极,主要理由是2014年三季度增长速度降至7.3%,为近些年来的新低。这种观点着眼于增长速度,由此形成的判断就不大乐观,甚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疑虑甚多。如果换个角度,着眼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判断将会大不相同。

增长速度的这种放缓,是经济规律使然。从国际上看,一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都是人均收入11000国际元(购买力平价指标)时出现增长速度回落。我国与这些经济体有较强的相似性。能够在11000国际元,而不是较低的收入水平上出现增速回落,是我国超越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较为充分利用工业化阶段增长潜力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是成功的标志。近年来我国逐步调低了增长指标,是主观决策顺应客观规律的表现。我们讲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发展规律。但有一些同志不大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还想重回以往的高增长轨道。然而,当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后,想推高是推不上去的;即使人为将其推上去,很快还会下来,而且要付出很大代价。

尽管我国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从国际范围看仍位居前列。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增速下调容易产生某种“数字幻觉”。与2000年时相比,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扩大5倍左右,那时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新增量约为一千亿,而现在则要达到五六千亿,即使增速有所回落,每年的新增量也远大于以往,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而且仍在逐步扩大。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潜能依然位居世界前列,对全球经济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那种把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说成“衰落”乃至“崩盘”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2、以为中国目前人均收入与当年日本与美国的差距相似,所以中国还有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这种观点混淆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别

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人均收入相当于当时美国的21%,此后日本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目前人均收入也与当年日本与美国的差距相似,所以中国还有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

这种说法初看起来似有道理,其实混淆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别。做一个比喻,一个人跑得最快的年龄是20-40岁,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而美国已经到了100岁,即日本的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的21%。此后发生了日本高速增长20年的故事。而当下的中国,虽然人均收入也相当于美国的20%左右,但中国已经40岁了,跑得最快的那段时间已经过去了;而美国这时已经200岁了。再做个比较,中国目前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时期,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增长放缓相比,人均收入水平都在11000国际元左右。换言之,日本也是在40岁左右时进入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的。用后发经济体与美国等先行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比重,来估计后者的追赶速度,在逻辑和现实中都是有问题的。中国在40岁以后仍会追赶,但速度和方式将与此前大不相同。

3、以为改革到位了,仍然可以重回以往的高增长轨道。这种观点对改革与增长关系的理解并不准确

有观点认为,我国仍然具有高增长的潜力,只是体制障碍制约了这种潜力的发挥。换言之,只要改革到位了,仍然可以重回以往的高增长轨道。这种观点对改革与增长关系的理解并不准确。改革与增长的关系相当复杂,有些改革如放宽市场准入,确实能够释放增长潜能;有些改革如反腐败,则可能短期内限制一些浪费性的消费。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利于提高效率。放宽准入“放”进来一些有活力的投资者,固然可以带来投资增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投资效率。减少浪费性消费后,把资金用于扶贫、改善民生等领域,将会大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