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扶贫送“鱼”应带“水”

江西:扶贫送“鱼”应带“水”

摘要:开展扶贫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资源、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但是,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却总是局限于送钱、送粮、送物资,没有抓住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方法的关键环节。有的地方开展扶贫工作不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而是搞“拍脑袋”决策,事前不调研、不分析,甚至盲目跟风,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为当地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多做一些“授人以渔”的实在事,才能走出“扶贫羊”几乎被吃光的尴尬,迎来脱贫致富的春天

某地搞扶贫,给一个贫困村提供了120只母羊,还派技术人员下乡,提供饲养管理、专业防疫、母羊配种等技术服务。不料,挺好的一件事,农户们却不买账。原来,当地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养羊,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即使养殖成功也难有市场。结果,这120只“扶贫羊”被村民吃剩了不到60只。

“扶贫羊”被吃,“扶贫良种鸡”被宰,“扶贫果树”被砍,这些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正在一些地方发生着。这不是因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好吃这一口,更不是他们不会过日子,而是相关地方或部门的扶贫思路和方法出了问题。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得知道什么山出什么果、什么水养什么鱼,不能盲目“克隆”。

开展扶贫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资源、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但是,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却总是局限于送钱、送粮、送物资,没有抓住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方法的关键环节。有的地方开展扶贫工作不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而是搞“拍脑袋”决策,事前不调研、不分析,甚至盲目跟风,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为当地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质层面的救济固然有雪中送炭的效果,但是有限的生活资料总有消耗完的时候,扶贫对象若不能掌握脱贫致富的方法,扶贫工作就没有做到位。同样的道理,扶贫送“鱼”应带“水”,否则送再多的“鱼”也难成活。一些地方的贫困面貌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正是因为扶贫工作长期没有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光顾着一个劲儿地“输血”,却没想办法“造血”,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无法帮助群众彻底走出困境。

扶贫送“鱼”应带“水”,这“水”首先要服当地的水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扶贫工作到不到位,主要是看当地经济发不发展。帮扶工作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各级党委、政府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搞好调研,将当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了然于心,实现精准扶贫,找到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这“水”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活水”。古人说,为有源头活水来。扶贫工作的源头,就是要抓住“扶智”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不仅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要提供多方面的创业致富信息,比如,提供一些投资少、风险性小、见效快、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的产业项目,强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让贫困群众走上自我发展的康庄大道。

扶贫要扶到点子上。贫困地区只有因地制宜地不断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与方法,多做一些“授人以渔”的实在事,才能摆脱“扶贫羊”几乎被吃光的尴尬,迎来脱贫致富的春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