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观点”回顾:从学术视角关注和解析国际大事(3)

2014“观点”回顾:从学术视角关注和解析国际大事(3)

中欧——和平共促文明进步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如是说。

习主席访欧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二,本世纪中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前景光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欧洲尚未摆脱债务危机困扰,经济复苏乏力。在“国强必霸”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际舞台上对中国崛起心怀忧惧者不在少数,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屡有泛起。因此,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是要减轻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对中国实力增强的疑虑,为改革开放事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田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印——携手寻民族复兴之梦

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习近平作了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他说:“中印两国,人口加起来有25亿多。中印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中印携手合作,全世界都会关注。”

2014年9月17—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8年后再次对印度进行的历史性访问,也是印度新政府成立后首位大国元首到访。印度是习主席此次南亚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他17年后再次踏上南亚次大陆。

习主席的访问为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正能量”。习主席访印期间,就双边、地区和全球事务达成广泛共识,两国还签署了16份双边合作文件。中国新任驻印度大使乐玉成在印度国际中心的一次演讲中把习主席访印的成果和意义概括为“传承友谊、扩大合作、共谋发展、促进和平”。但是,他也指出,边界领土问题久拖不决和战略互信不足使中印关系具有某种脆弱性,从而制约了双边关系的深度发展,也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

(张贵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南太之行——建设“更远大抱负”

对于中澳关系,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作了如下表述:“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我们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阔的胸襟、更远大的抱负,加强对话交流,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携手共同实现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

此次习主席的出访是他最为成功的访问之一。此次习主席澳大利亚之行令很多澳大利亚人印象深刻、大开眼界,让他们第一次亲眼一睹澳大利亚最大贸易合作伙伴的领导人之风采。在二十国集团布里斯班峰会上探讨如何维持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然后又为中澳、中新关系确立了新的框架。现在真正的问题要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政界是否有想象力、是否有精力超越他们的国内问题,真正接受挑战,发展与中国的新型关系。

(凯瑞·布朗,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APEC主场外交——倡导“亚洲梦”

在APEC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作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亚太发展前景取决于今天的决断和行动。我们有责任为本地区人民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

2014年中国外交上的一件盛事无疑是于11月5—11日在北京举办的APEC峰会。中国通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这一主场外交,开始打一场战略上的“翻身仗”。面对美国的“前堵后追”,中国不得不进一步发扬自己的经济外交优势(提出“一带一路”构想,推动互联互通等),试图在地区与全球经济治理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径,如倡议建立金砖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APEC峰会在中国的召开,则为中国落实并提升这些设想提供了平台。峰会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中国的种种举措与动议,为这种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

(李开盛,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从各种峰会看到,中国道路正显示出更大的吸引力,中国力量的崛起和中国对全球体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倾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关注中国,与中国相处,正成为一种趋势和选择。(李东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