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一、引言

近年国家通过一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快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天津、青海、山东、重庆、广东、宁夏、浙江、成都、杭州、珠海等地顺利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统筹,基本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1]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学者广泛关注,对制度实施效果进行了一系列评价,如从医疗保险制度目标角度,学者们从公平、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对医疗保险制度评价原则进行了大量分析[2][3][4][5]],有的学者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6];从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主体角度,学者们开展了对医疗保险政策内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医疗机构服务管理和利用、参保人员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等方面的研究[7][8];从评价方法角度,近几年学者们倾向于用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倍差法等方法对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追踪调查和比较研究。[9][10]通过文献回顾与比较,目前学者们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效果研究较多,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评价体系。因此,通过科学合理方法构建一套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目前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有效评价工作变得十分重要。

2014年8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第三方评估”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政府绩效评价领域,主要指由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组织对政府管理绩效进行评价。[11]根据“第三方”组织成分差异,目前“第三方评估”模式主要有专家评估、专业公司评估、社会代表评估和民众参与四种评估模式。专家评估模式大部分是依赖于高校和科研单位,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机构,其在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指标的制定、指标数据处理和评价结果判断等方面拥有理论和专业优势,增加了评价结果真实性和客观性。[12]2004年兰州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构,开创了第三方学术中介机构评价政府绩效的先河,随后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相继出现高校专家作为第三方评估模式。

2013 年9月天津大学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开展了历时一年的医疗保险制度评价研究工作,课题组站在专家学者角度通过专家咨询、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构建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模型——群组决策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保证评价体系中指标的客观、公正;其次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充分采纳城乡居民、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和政府各方主体意见,减少了错误信息判断,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最后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对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二、医疗保险制度评价体系构建

(一)医疗保险制度评价内涵、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根据公共政策评价原理,本文将医疗保险制度评价内涵界定为:为促进医疗保险制度优化和完善,评价方收集医疗保险制度相关信息,按照评价原则、标准和程序,构建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对医疗保险制度内容的制定、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给出专业性政策建议的活动过程。

医疗保险制度评价对象就是医疗保险制度本身,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内容制定和制度资源调控、配置对医疗保险资源归属、利用及管理进行的规制和指导,具体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为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医疗保险措施、办法、意见、制度条例等。

依据公共政策制定和形成机理,按照“制度制定—制度实施—制度效果”这一逻辑过程,本文将医疗保险制度评价内容界定为医疗保险制度内容本身,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以及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在遵循一般性原则,如科学性、系统性、可测量性、可比较性、可扩展性等基础上,指标设计还要与医疗保险制度目标相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重点注意了以下几方面:一是医疗保险制度内容本身目标,即医疗保险制度缴费和报销政策是否与居民需求相一致,是否满足参保居民医疗需求,是否满足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可持续性;二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过程医疗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医疗费用控制和参保者个人负担是否得到减轻,医疗保险制度质量和效率是否得到提升;三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对医疗保险相关主体的影响,对当地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发展影响。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