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效果评价
2009 年以来,天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颁布了一系列的医疗保险政策文件,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进行整合,推动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无”到“有”的转变,使天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 2013年底,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543.95万人,参保率达96%以上。四年以来该制度实际运行效果如何需要得到全面客观评价,因此本文选取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为该制度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评价指标修正
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员主要分成年人和学生儿童两类,政策缴费标准和报销比例因参保人员类型存在明显不同。根据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对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前三级指标不变,四级指标中D1、D2、D3、D4指标分别计算成年人和学生儿童个人缴费负担、政府补贴负 担、平均住院报销比和平均门诊报销比,并按照2013年参保的成年人和学生儿童人数比例3:2对指标评分进行综合计算;医疗保险制度知晓度和满意度(D18-D24)指标也按成年人和学生儿童分别计算并同上做最后综合计算。这样原四级指标在计算过程中由30个增加到41个。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儿童 被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之内,其没有收入来源,医疗费用支出却包含在家庭消费之内,但家庭的年收入和年消费支出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医保缴费与居民收入适应性(D5)、与经济发展适应性(D6)、医疗费用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D11)和占居民消费支出比(D12)指标均按成年人标准核算。
(二)评价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主要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1)客观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3年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文件、天津市统计年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权威报导,数据来源真实可信,如医保制度保障水平、医保制度可持续、医保制度运行质量和医保制度运行效率指标全部通过上述资料整理获得;(2)主观数据主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深度访问方式获得,调查对象包括政府部门领导、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城乡居民参保人员,课题组以天津总医院、三潭医院、天津中医院为依托获得医护人员调查问卷60份;以天津市南开区嘉陵道社区、西青东马庄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为依托获得参保人员调查问卷500 份,其中学生儿童200份,成年人300份,同时专家学者、人社局领导调查问卷23份。其中医保制度知晓度、医保制度满意度、医保制度支持度等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参保患者调查问卷,医疗机构制度满意度、医疗机构对医保制度发展期望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调查问卷,医保制度社会影响度主要来自于专家学者调查问卷。
(三)评价标准界定
按照评价指标类型,课题组在主观指标评价中,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让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和参保者对评价内容进行等级评价,最后采用均值方式得到每个四级指标分值;客观指标评价标准界定时主要借鉴学术界研究成果,将指标数值与国际标准进行比较,与其他省市比较、与天津市历年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三种方式获得指标评分,如将医疗个人负担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将医保缴费保障水平、医保基金保障水平指标,通过与北京、上海和重庆三个直辖市进行比较,将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与医疗费用控制效率与天津市历年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为了与主观指标评价分值相一致,课题组将客观指标评分界定在0-5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与评价标准相比该指标越好,得分越低说明与评价标准相比,该指标存在较大差距。最终获得各部分客观指标得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