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对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对今人精神的深刻影响。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主要代表
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有一个重要特色:保留了氏族血缘传统。它反映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理念。
公元前11世纪,在中国的渭水流域发展起来的周人灭掉殷商,建立周朝。周人提出“德”和“孝”的伦理观,作为当时礼、乐文明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以鲁国为中心出现了私学学派——儒家和墨家。儒家开创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而这一时期出现的道家是兼采儒墨又批评儒墨,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最早的代表。
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土地兼并和劳动力争夺相当激烈。在这样的社会变动中,一个叫“士”的阶层活跃起来。他们中有些人是从贵族中分化出来,有些人则出身于平民。“士”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学术活动。他们受到各诸侯国执政者的重视。这样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
最早用“家”来称呼一个学派学说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迁写的《史记》一书对孔子进行了高度评价,称他为“至圣”。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一位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圣者”,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史证明这个论断准确无误。
东汉时期的文献整理大家刘向、刘歆父子以及史学家班固认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学派有十家,除司马谈所讲的六家外,还有农家、杂家、纵横家,至于在街头巷尾说故事的“小说家”是否够格称为“家”,则有疑义。此外,还有兵家、医家。号称“百家”,是形容学派之多。这些学派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儒家则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历了200多年才定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中国建立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秦王朝十几年就亡掉了。接着建立的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齐鲁文化等也逐渐汇合。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需要主流思想文化。此时,研究《春秋》的公羊学派经学大师董仲舒三次向汉武帝上书,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建元五年,即公元前136年,朝廷开设五经博士。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儒学成为当时教育文化的大事。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些专门传授儒家经典的名师。《后汉书·儒林列传下》记载:有些经学大师授徒讲学,听者往往多至万人。由此可见,研究儒家经典在当时已蔚然成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