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海洋安全依然值得重视。张蕴岭强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提出的战略性倡议,旨在推动建立海洋新秩序,推动海上合作,反对霸权、冲突。
第三,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是重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性就体现在,双边在地缘上相接,占有重点先行的优势。张蕴岭认为,“2014年APEC北京峰会中,中国提出要在亚太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即实现APEC框架下的互联互通,这是一种有益的扩展。”
努力淡化争议促成共识
针对海洋合作涉及敏感问题,难以在东盟国家内部得到积极、有效回应的质疑,吴士存认为,“将2015年定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的提议,是中国加强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又一举措,旨在淡化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的海洋争议,深化中国—东盟互信合作。”
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李晨阳认为,海洋合作确实是中国—东盟需共同加强合作的领域。“泛北部湾合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但尚未确立具体的项目库,实质的合作也有待启动。不过,当前‘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则是有项目库的,中国设立了海上合作基金,并且欢迎东盟国家积极申报2015年基金项目。”据吴士存提供的南海研究院资料、信息显示,东盟一些国家对申报2015年基金表示了浓厚兴趣,已积极筹划一些项目。
吴士存认为,中国关于海洋合作年的倡议,是中国重视东盟、加强周边外交这一战略棋局的又一重要举措。中国多次倡议将2015年设立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旨在向东盟释放积极正面信号,并以务实项目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抵制域外大国拉拢东盟、借南海问题制衡中国的图谋。周茂荣认为,2014年中方倡导的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无疑是务实之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