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北京:以文化治理修复大学教育生态

摘要:治校文化和治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大学文化治理的重点。政府和校方如何治校,教师和学生如何治学,是以文化治理牵引生态修复必须回答的问题。文化的巨大能量,在于把人们的认同转化为共鸣。

文化,是大学教育生态的灵魂,也是修复教育生态之根本。但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和把握却不够自觉。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与教育有没有关系?教育在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文化在教育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看来都还没有真正破题。

对文化内涵的认真思考,始于我任校长后参加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次校园文化研讨会,我清晰地记得自己经过认真思考,首次用两个字概括了文化的基本内涵:认同。形成文化的认同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群体认同,横向可传播;二是代际认同,纵向可传承。这个认识,影响着我的整个任职生涯。

我以为,大学文化的基本功能,从群体认同来说,就是形成学校师生对真理、对科学、对知识的认同;对人类、对自然、对生态的认同;对做人、对做事、对治学的认同;对公平正义、对公序良俗、对是非标准的认同。有了这些认同,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学风。随着一届又一届学子走出校园,把这些认同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加以扩散,取得更大范围的认同,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同时,文化也会影响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丰厚的教育文化,那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读书,而如今这些文化已经开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市井文化。而商业社会的实利哲学一旦渗透进校园,就会取代对真理的追求与认同,大学非但不能引领社会进步,反而会失落大学文化的魂魄,断送大学之前程。中国大学教育生态的退化,是大学教育文化变异的结果。

我们深深怀念曾经的“比学赶帮超”文化,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超越,尽展人生精彩,现如今我们却身陷“羡慕嫉妒恨”的文化,品尝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苦涩。会做事不如会闹事,善谋事不如善来事,能成事不如能说事,这样的社会生态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必须要治理。

大学文化,不同于人们现在对校园文化表象的理解和使用,是主导师生行为内在灵魂的认同。所谓文化治理,就是针对大学办学中,教师、学生和干部被异化了的价值取向、扭曲了的行为认同和各种背离大学精神的潜规则,使其复归大学本来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