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解读新常态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解读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经济发展新常态问题,2014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作出9个方面的趋势性判断。“新常态”一词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那么如何从中国经济发展60多年的历史轨迹对“新常态”以规律性认识和逻辑性解释呢?

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要把握三层意思。一层意思指的是经济环境,就是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如果这些条件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就称之为环境常态;第二层意思是,为适应环境常态,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路径或者模式,我们称为模式常态;第三层意思是目标常态,目标是动态调整的,但在某一个时期,核心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尤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用一句话来讲,经济发展就是立足于什么样的环境常态,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常态,达到我们的目标常态。

环境常态、模式常态与目标常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环境决定经济发展模式,给你一个环境起点,一旦确立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那么起点和目标之间最优经济发展路径或者说模式基本就确定了。当你选择了这个最优模式或路径,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顺畅,否则一定会出现波折。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模式会对经济体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这些影响就体现为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环境的改造;当旧有的环境不断被改造而出现新的特征,形成一种新的环境常态的时候,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出现不适应性,因此我们又必须根据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国家战略目标来重新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新环境下的新模式。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连年遭受战乱蹂躏破败不堪的神州大地。彼时,我们的紧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求得国家生存安全,二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立国。因此我们确立了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军重工业,我们必须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只有计划体制才有超强的国家动员和管制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低消费和高积累,实现农业对工业的支持。但是单一计划经济体制有它天然的弊病,就是无法克服所有权虚位情况下的搭便车和激励问题。所以,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积累了两大后果:一是基本完成了工业起步的原始积累,同时响应毛泽东“要饭也要有根打狗棍”的要求,搞出了原子弹;二是造成了全面的经济短缺和资源闲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