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碜”的政府大院“暖民心”
“寒碜”的县委县政府大院在网络上走红,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因为我们常听到的是所谓“史上最牛政府办公楼”的新闻了,所以,在我们普通百姓眼里,只要是政府机关,他们的办公室就是豪华的、霸气的,就好像现在就是一个政府极其讲究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时代。无论富地方,还是穷地方,各地的政府部门好像都在忙着修建豪华办公楼。像把政府大楼做成“白宫”、“人民大会堂”,把广场做成“天安门广场”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看惯了图阔气讲排场的豪华建筑,再来看看文成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房子,我们会觉得这是处于两个时代的政府大楼。在这种情况下,浙江文成县“寒碜”的县府大院在网络上走红,也不足为奇了。
每出现一件“红火”新闻事件时,说法都有两面的,就如最近“寒碜”的县委县政府大院在网络上走红一事,有的人会认为这就是“走秀”。利用自己“寒碜”的一面去吸引民众的眼球,去博得大众的“同情”,以便达到一定“效应”。
笔者认为,这不是一场走秀,如果这是一场秀,我们也要为其鼓掌。破旧的政府大院一用就是60余载,岂是一般作秀的人可以坚持得了的?尽管办公用房比较简单,但是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眼中,这早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上。如文成中学新校区,文成体育馆,文成县旅游集散中心、文成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都已相继落成,唯一不变的便是陈旧的县政府大院了。假如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们都能够像文成县的政府官员们都能这样“做秀”,那最起码在他们心中还是知道“畏民”的,他们还知道,当了人民的官总要为民做点事情才行的。相对于现在那些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老百姓的“父母”而不是“公仆”的官员们来说,能做到这点,就已经是我等普通老百姓的“万民之福”了。
“寒碜”县委大院虽外表不“体面”,但却真诚暖民心。不建“官邸”谋民生,何尝不是执政智慧的彰显。只有饱含为民情怀,心怀群众,才能坚守艰苦朴素,才能为民办实事。只有坚持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因为他们很清楚“老百姓越受益,才能越拥护政府”,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读懂“寒碜”县府大院中的民意纠结
近年来,关于“寒碜”大院的新闻并不鲜见,稍加盘点就不难发现,有从新中国成立使用至今的湖南临澧县委大院,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河北灵寿县委大院,服役近60年的河南卢氏县委大院,还有住过26任县委书记的湖南石门县委大院……河北大名县政府大院也因为破旧而感动了许多人,然而当其再度被公众所关注的时候,却是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参照——前大名县委书记边飞,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贿赂,包括人民币、外币、黄金、房产等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5929万余元。另有价值人民币4193万余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来源。
对此有人列举了《官场现形记》中的一个场景,之前某个地方大员,为了体现自己的节俭,就穿着打补丁的破烂官服上班。他的手下纷纷模仿,大大小小的官员最后攀比起谁的官服更破,因之造成当地破旧衣服“奇货可居”。因而公众时下担忧的是,在破旧的办公楼之下,是否真正做到了“面子和里子的一致”。假若“比破旧”成为体现一种营销的标配之后,就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炒作之风。其实政府办公楼究竟应当什么样子,大可不必做到“破旧不堪”,遵守基本的规则和制度,把权力控制在笼子之中,才符合公众的真正利益诉求。
与破旧的办公大楼相对应的,则是顶风而上的超标准建设,在很多地方,气派而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数,俨然成了地方的标志性建筑,与旁边破旧的学校和保障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还有很多的地方,有钱修豪华的办公大楼,却没有钱为学生解决课桌和椅子。这些例子都说明,“寒碜”县府大院的孤例和非常态,无以解决面上的问题,若不能对权力实现制度性约束,那么建立在道德高度上的自律,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否则就很难跳出“穷庙富方丈”的窠臼。
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公众在看待“寒碜”县府大院时,内心纠结而复杂。一方面他们对其充满着强烈的期待,另一方面又保持高度的怀疑。而要消解这种纠结的心态,回归于正常而理性的状态,离不开透明而公开的权力运行,以及权利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假若政府公共财政能够做到公开透明,政府修建楼堂馆所的标准能被严格执行,超标准和违规建设的行为被有效遏制,“寒碜”县府大院不再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那么其破也好,新也罢,都只是基于实际情况的真实表现,而不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及承载巨大民意的载体。
因而必须明确的是,实现对权力的法治才能让办公大楼“寒碜”成为一种常态,也才能让权利不会因为虚实难料而纠结。读懂“寒碜”县府大院中的民意纠结,既是为“如何约束权力”寻找答案的需要,也是实现权力法治化的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