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南华县域经济科学和谐跨越发展(2)

促进南华县域经济科学和谐跨越发展(2)

(三)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促进一、二产业发展

在南华县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服务业支撑产业经济的矛盾和问题有所显现。农业产业化中信息不对称、物流不畅、土地流转平台的缺失等问题难以解决,专业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引领作用不强,农民难以摆脱独户经营的生产方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仅影响企业发展,也使自身收入增长不快。金融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力不强,是南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瓶颈,融资难、贷款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居民收入偏低,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2014年,南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76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64元,增长12%,农民工务工收入月工资普遍2千多元,居民收入远低于云南中心城市和发达区县。收入偏低,不仅影响消费,制约服务业发展,还影响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投资后劲,遏制居民向县域经济发展投资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乡镇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南华县城所在地龙川及周边沙桥、五街、红土坡、五顶山等中心集镇,受惠于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居民和农民的经济意识较强,就业环境明显优于偏远山区,经济基础好于其它乡镇,集镇吸引力、凝聚力较强。一些偏远乡村,农民的观念、意识较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又缺乏信息、资金、技术,加上自然环境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促进南华县域经济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主要对策

南华作为融入滇中楚雄特色大城市的西部重镇,是川、黔、滇东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是联结云南中部地区经贸的重要纽带,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和云南桥头堡建设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清醒地看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化解制约因素,争创发展优势,科学选择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确保南华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走上科学、和谐、跨越的发展道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兴工富县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禄丰、楚雄、大姚等周边县经济发展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南华经济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出一条山区农业县发展经济的路子,引进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啤酒、现代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而要做强做大这些产业,还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突破。

南华工业要形成支柱产业,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集中力量建好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别要营造良好产业环境。首先要理清思路,突破园区规模,在原有的老高坝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抓紧做好老红山产业园区和沙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包装和推介工作,解决工业园区规模不大,无地可供局面。利用龙川至沙桥320国道两侧丘陵、荒坡建设工业园,可减少耕地占用,降低用地成本。要采取整体转让、合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建设,搭建新的工业集群发展平台。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和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企业,发挥聚集效应,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拉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南华是山区农业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是南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南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传统农业优势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因为农业的落后拖累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把农业的传统产业优势化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推手。当务之急要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进一步发挥核桃、野生菌、生态美食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好果蔬、畜产品加工以及休闲食品,林产品加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发展。其次要发展特色农业,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优质农产品产业链;重点要巩固烟叶生产,提升烟叶质量,打造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加快核桃生产基地建设,以马街、兔街、五顶山生产基地为核心,北上、东扩延至红土坡、罗武庄、五街、沙桥,利用荒山荒坡再造5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形成近150万亩核桃面积,建成云南省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再次,深化野生菌生产加工,充分利用南华野生菌品牌效应,加强管护,适时采摘,鼓励专业经营户规范分级分类分层次精深加工,在做好鲜菌冷冻基础上,发挥专业经营户收购加工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村林地产权人加入野生菌加工经营队伍,使南华野生菌加工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农户增收新添途径,组织经纪人队伍,使野生菌加工产品以新的面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四,打好山林牌,做足林竹发展文章,改变粗放管护林竹模式,科学管护,合理施肥引水,防治病虫害,巩固林权体制机制改革成果,鼓励林木资源的流转,使南华80万亩山林为龙川、沙桥等地林产加工企业提供充足原材料,实现林农增收,企业增效双赢格局。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