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2)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2)

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可以从“提炼与形成”“层次与关系”“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形成,可以说费尽了心血,贡献了智慧,应充分肯定。《光明日报》对此也有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从总体来讲,提炼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坚持了如下三个方法论原则。

一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三者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这样,它才能接地气,才能扎根开花结果,被人们认同,而不至于飘在空中;我们确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必须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

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执政本质的统一。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理念一定要体现事物的本质,“理念”要从“本质”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它也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力倡导、培育且要践行的,它还必须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本质。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体现。

三是体现历史、时代和逻辑的有机统一。目前“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在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一步一步形成的,实践的成熟程度决定着认识的成熟程度;又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了从宏观(国家)经中观(社会)再到微观(公民个人)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逻辑地呈现出来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者最本质的关系。

层次与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框架分三个基本层次,即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它分别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重大问题。

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面对并正确处理的最根本或本质的关系,是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党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党治国理政,首先要治理国家;而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党治国理政要面对的根本关系;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公民个人是社会的主体承担者,人既是社会的人,是剧中人,社会又是人的社会,人是剧作者,所以,党治国理政,还要面对并正确处理社会与人的关系。

全面准确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理解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具有普世性,而价值观不具有普世性。如果去掉“社会主义”,那“12个词”讲的都是价值,而不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价值”具有方向性和取向性的根本判断、根本看法。那“12个词”作为价值,不分国家、民族、社会和人,大都会认同,这是具有普世性的。正如都认同“都要穿鞋”一样。但作为价值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这“12个词”就有不同的定义、解释、判断和看法。比如对自由、民主、公正等,就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当然,在解释和理解中也会具有某些共同点,但差异甚至根本差异是存在的。正如都认同穿鞋,但一定有“合脚不合脚”的感觉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鞋子论”,就很有启发性。西方人推崇“选举民主、一人一票”,而中国倡导“协商民主、有事与人民商量”;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自由,而中国文化倡导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就这个意义上,价值观是不具有普世性的。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