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客观实际与适应历史阶段新特点的哲学

把握客观实际与适应历史阶段新特点的哲学

——治国理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系列评论之五

摘要: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论述,是从历史和现实、世界和中国、理论和实践等多重视角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深远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鲜明的求实精神。今天学习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做到在立足现实中规划未来,在把握实际中制定政策,在深入群众中推进工作。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这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闪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其中关于“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基本国情没有变”、“历史阶段新特点”等论述,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一,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把它作为推进全部事业的客观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的求实思维。他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证明,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超越客观历史阶段,建设和改革同样不能超越阶段。脱离实际搞超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只能导致失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定位,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高度,指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再次重申了十八大提出的“三个没有变”的重要论断。这次讲话又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高度,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客观基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论述,是从历史和现实、世界和中国、理论和实践等多重视角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深远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鲜明的求实精神。今天学习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做到在立足现实中规划未来,在把握实际中制定政策,在深入群众中脚踏实地推进工作。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这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第二,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就要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历史阶段的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这是着眼“历史新特点”的“求是”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照唯物辩证法办事”。他从过程和阶段的辩证关系入手,科学剖析了不断发生变化的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揭示了历史阶段的新特点。他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这是推进各项事业的基础工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客观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重大判断;2014年5月,他在河南调研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2014年APEC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速度、结构和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并且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突出分析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九大趋势,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次讲话,他明确提出了“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思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些论述,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内涵和我国历史阶段的新特点。

责任编辑:张小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