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理想和“理想人”的生产 (3)

“人”的理想和“理想人”的生产 (3)

三、人的生产的理想性目的:全面发展的人与审美化生存

人们不断的繁衍不仅仅是受本能驱使的自然行为,人的生产同样是社会化的生产,它遵循着进化的原则,而又受到社会理想的制约,人类自我生产的过程,就是人类朝一个理想性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在一个人由于分工而被异化的时代,人的自我生产(繁衍)被一个理想牵引着:人总会赢得自由。而人的社会生产(商品)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动力。那么实现了的人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生存?这又是一个审美问题。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产生畸形,在异化劳动的时候人类所能设想的最理想的人的形态就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观念体现着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而这一需要将改造人类的教育,改造人类的文化生活,最终推动社会为生产出全面发展的人而准备条件。

“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恩格斯在1894年1月9日致卡内帕的信中,应《新世纪》周刊关于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请求,摘下了这句话作为答复,并且说,“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P649)。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更明确地把“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作为“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P243)。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0](P130)这是人类的理想,而这个理想的提出源自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分析。

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在他的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框架内提出来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这样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这个自由个性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历史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审美去推动,去建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1](P95)因此审美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生产主体的活动,它可以贯彻到人的繁衍的每一个环节中,从生命体在母体中的育成,到个体所接受的教育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再到个体的生活方式,再到母体与父体的优化。而就人的社会存在而言,每一个自由个性的出现,都不仅仅是经济与政治的结果,而是审美开化与艺术启迪的结果。没有审美对于人的建构的参与,人类将囿于功利活动而无法形成真正的自由个性,而由自由个性所选择的生活,人类经验与理性所能提供的,都是艺术化的,审美化的生活。

一旦分工被扬弃了,真正自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P85)这就是真正自由的生活,人不再被限制在社会生产的某一个岗位上,人不会再被分工所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还专门以艺术为例说明:“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12](P460)。这就意味着,“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生活,是瓦格纳所说的整体性的生活,是人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与实现了的自然主义。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活动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类曾经体验过这样的自由,无所拘束的自由。正是这一经验推动着我们对于人的生存的理想状态作出以上的设想。

这个状态曾经是希腊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借艺术活动与审美文化实现的;这个状态的理论构想源自艺术家与美学家的理想性设定,而这一设定最终成为整个社会历史的理想。因此,以全部社会力量培育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这是人类自我生产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间接地实现着,并在人类的审美理想中现实地指引着人类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它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指引着人的生产,指引着人类文化生活的方向,它不给出具体的步骤,但却给出理想与蓝图,审美是人类自我完善与自我进化的社会实践,也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这就是实践的生存论一存在论视域中审美的超越性意义或者终极意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