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国家决算在交通运输方面支出1,925,475,000元,占预算数的89.74%。1955年新建铁路铺轨1,222公里,比1954年的铺轨里数增长了47%。到1955年底,已经完成铺轨全线通车的有黎塘——湛江线、丰台——沙城线和蓝村——烟台线;贯通西南的宝鸡——成都线已经完成全线铺轨任务的73%;贯通西北的兰州——新疆线已经达到张掖以西135公里。全国公路共修建8,138公里,比1954年的修建里数增长了40%。1955年全国铁路运输的货物周转量,由于不合理运输的减少,比1954年只增长了5%。汽车货物周转量比1954年增长35%,内河轮驳船货物周转量增长32%,沿海航运货物周转量增长4%。邮电业务总量比1954年增长了13%。
在商品流转方面,1955年国营商业的购进计划超额地完成了任务,这是同工业生产计划超额完成特别是同农业丰收有密切联系的。但是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于前面所已经说过的原因,只完成原定计划的94%,比1954年只增长了3%。1955年我国继续扩大了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密切了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贸易,进口和出口贸易都超额地完成了计划。贸易总额比1954年增长了约30%。
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的结果表明:1955年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包括经济、文教、行政方面的基本建设)共为86.3亿元,本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比1954年增加了16%。1955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54年增长了6.6%。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现代工业所占的比重,由1954年的33%上升到34%。生产资料的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54年的42%上升到46%。
1955年是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的一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发展得特别迅速。到1955年底,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经达到7,50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由1954年的11%上升到63%。其中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到470多万户。在手工业方面,据同一时期的统计,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的人数达到220万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由1954年的15%上升到29%。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的产值比1954年增长了72%。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所占的比重由1954年的59%上升到63%,合作社工业所占的比重由1954年的4%上升到5%,公私合营工业所占的比重由1954年的12%上升到16%;私营工业所占的比重则由1954年的25%下降为16%。全国私营工业有3,000余户转为公私合营。在商业方面,全国共有18万户私营商店转为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在纯商业机构的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公私合营商业所占的比重由1954年的74%上升到82%。
1955年国家决算用于社会文教事业的支出,共占本年支出的10.87%。1955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29万余人,比1954年增加13%;中等学校在校学生443.7万人,比1954年增加6%;小学校在校学生达到5,310万人,比1954年增加4%;幼儿园幼儿达到56万人,比1954年增加16%。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农民达到5,000万人。1955年全国医院和疗养院病床达到27.9万张,比1954年增加了12%。中医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中已经参加公立和联合诊疗机构的达到9万人。其他文化、科学、出版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1955年国家决算用于国防的支出占本年支出的22.15%。用于国家行政经费的支出占本年支出的7.34%。债款支出占本年支出的2.27%。对外援助和其他支出占本年支出的1.55%。
以上所说的国家决算的各项数字,都包括地方财政的收支在内。如果把属于地方财政的部分抽出来看,那末,1955年地方财政共收入7,443,491,000元,占预算数的102.74%;共支出6,432,453,000元,占预算数的94.35%。地方支出预算执行的结果,主要部分为:社会文教支出占36.80%,经济建设支出占27.21%,行政管理费支出占27.98%。
在1955年,国家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公路投资5,250多万元,教育支出8,400多万元,卫生支出3,690多万元。1955年3月国务院根据西藏地方政府的要求所作的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已经在执行中。继青藏、康藏公路通车之后,拉萨——日喀则和日喀则——江孜公路已经在去年10月初通车,贯穿喜马拉雅山区的帕里——亚东公路到今年3月也已经全部完成。
1955年国家决算增设地方预算周转金201,420,000元,拨付银行信贷资金2,418,279,000元。这两笔支出在1955年预算中本来准备在年终结余中解决,不列入当年预算支出,但是实际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这两笔款项已经根据地方预算周转和银行信贷的必要,加以使用,不列入本年支出是不合理的,所以现在补列在本年支出以内。
1955年国家决算年终结余1,011,038,000元,全部结转到1956年预算中使用。
二、1956年的国家预算
1956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同时是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得最快和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全国人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地高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这种形势,号召全国人民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各项建设事业,争取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的预算,就是按照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的要求编制的。
1956年国家预算规定,本年收入共为29,731,732,000元,上年结转收入1,011,038,000元,收入总数共为30,742,770,000元;支出总数为30,742,770,000元;收支平衡。同1955年国家决算比较,本年收入增长9.29%,本年支出增长4.76%。如果从两年收入数额中扣除国外借款,在支出数额中扣除1955年用上年结余拨付流动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地方预算周转金等不可比的因素,则本年收入实际增长15.83%,本年支出实际增长22.77%。
1956年国家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为13,980,000,000元,占本年预算收入的47.02%,比1955年决算数增长9.84%。各项税收中,工商税收为9,970,000,000元,占本年收入的33.53%,比1955年决算数增长14.26%。工商税收的增长比例比较大,主要是由于1956年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转的增长比较快。农业税收入为3,020,000,000元,占本年收入的10.16%,为1955年的98.88%。此外,关税、盐税收入共为990,000,000元,比1955年决算数增长4.51%。
1956年国营企业收入为14,328,144,000元,占本年预算收入的48.19%,比1955年决算数增长26.48%。其中,国营工业企业收入为6,688,587,000元,比上年增长31.27%;国营交通企业收入为2,108,275,000元,比上年增长17.70%;国营商业企业收入为4,094,889,000元,比上年增长23.45%;国营农林企业收入为632,440,000元,比上年增长18.79%;其他企业和事业收入603,953,000元,比上年增长6.77%。对于公私合营企业,采取以收入抵拨支出的办法;本年公私合营企业以收抵支以后,还向国家上缴200,000,000元,这也包括在国营企业收入以内。
按照1956年国家计划,国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比上年提高17.2%;国营工业和公私合营工业的生产成本将比上年降低8.2%;基本建设的建筑安装成本将比上年降低3%;国营和公私合营运输的成本将比上年平均降低7.9%;国营商业商品流转费将比上年降低13.2%。
1956年债款收入为742,241,000元,占本年收入的2.50%;其他收入为681,347,000元,占本年收入的2.29%。
1956年国家预算支出的任务,是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积极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使它们之间保持应有的合理的比例。1956年国家预算用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支出,共占本年支出总数的64.96%。
1956年国家预算规定经济建设支出为16,055,206,000元,占预算支出的52.22%,比1955年经济建设支出决算数增长17.04%。如果从1955年决算中扣除用上年结余拨付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等不可比的因素计算,则1956年经济建设支出实际增长33.45%。各类经济建设支出的数额如下:(一)工业支出为8,544,082,000元,占经济建设费总数的53.22%,比上年实际增长46.02%。其中,用于电力、煤炭、原油、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的支出为7,569,103,000元,占工业支出总数的88.59%,比上年实际增长42.08%;用于轻工业的支出为974,979,000元,占工业支出总数的11.41%,比上年实际增长86.14%。(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出为2,184,894,000元,占经济建设费总数的13.61%,比上年增长48.30%。此外,本年将发放农业贷款22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三)交通运输支出为2,895,753,000元,占经济建设费总数的18.03%,比上年增长51.51%。(四)商业、粮食、农产品采购和对外贸易方面的支出为857,182,000元,占经济建设费总数的5.34%,比上年下降74.45%。由于1955年拨付了相当多的流动资金,今年支出的数字减少了。(五)国家储备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共为1,573,295,000元,占经济建设费总数的9.80%,比上年增长39.59%。此外,1956年对于公私合营企业的投资,由于采用以收抵支的办法,没有包括在国家预算以内。可以看出,在1956年经济建设支出中,除了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有很大的增长以外,轻工业支出和农林水利支出增长的比例也比较快,所占的比重比1955年增大了。轻工业的支出比较多,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轻工业产品的需要大;也因为适当地发展轻工业能够更有效地积累资金,可以用来更多更快地发展重工业。农业的支出比较多,是因为1956年农业的发展比较快,需要国家财政的更多的支持;而且农业发展了,不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发展工业。这种工业同农业、重工业同轻工业之间关系的适当安排,是符合我国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需要的。
1956年基本建设的增长速度很大。全国基本建设(包括经济、文教、行政各方面的基本建设)的投资共有140亿元,比1955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2%。1956年施工的限额以上建设单位共有964个,其中本年开始建设的271个,继续建设的693个;苏联为我国设计的156个重要项目中,除了17个项目已经完工投入生产,12个项目已经部分地投入生产以外,本年内开始建设的22个,继续建设的103个,在本年内可以完工的11个,可以部分地投入生产的13个。1956年建设的结果,中央各部门将有117个重大建设单位,包括鞍钢的九号炼铁炉、本溪工源水泥厂、铜川三里洞立井、鹤岗兴安台一号立井、淮南谢家集二号三号立井、包头第三电厂、阜新电厂、官厅水电站、长春第一汽车厂、哈尔滨电机厂、广东紫坭糖厂等,将要完成建设,投入生产。规模巨大的包头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新疆石油公司、兰州炼油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等重大建设项目,将在本年开始兴建或者继续修建。1956年基本建设完成的工作量,连同1953年到1955年所完成的工作量,将要达到五年计划原定总投资额的87.6%。
1956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55年将增长19.7%。1956年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的情况是:发电增长15%,煤增长17%,原油增长24%,生铁增长25%,钢增长58%,钢材增长46%,烧碱增长13%,硫@①增长40%,水泥增长40%,棉纱增长29%,棉布增长29%,植物油增长40%,机制纸增长20%。1956年工业各部门将要试制许多新的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1956年生产的结果,在本年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预计可以有28种达到或者超过五年计划原定1957年的生产水平。从整个工业生产计算,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也将达到五年计划原定1957年的生产水平。在手工业方面,1956年的全国总产值将比1955年增长16.2%。
1956年的农业和农村副业生产,在去年农业丰收和今年农业合作化更加发展巩固的基础上,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国家计划规定,1956年农业和副业总产值将比1955年增长9.3%。如果没有特大的灾荒,粮食产量将要达到3,989亿斤,比1955年增长8.4%,比五年计划原定1957年3,856亿斤的水平超过133亿斤;棉花产量将要达到3,556万担,比1955年增长17.1%,比五年计划原定1957年3,270万担的水平超过286万担。其他农副产品如烤烟、甘蔗、甜菜、黄麻、蚕茧等的产量,牲畜的数量,开荒和造林的面积,也都将比1955年有所增长。国营机械化农场将增加到152个,耕地面积达到758万亩。拖拉机站将增加到275个,服务面积达到1,656万亩。在水利方面,将要新建安徽响洪甸水库、江苏新洋港水闸等24个大型水利工程,续建安徽梅山水库、辽宁大伙房水库、汉江下游杜家台分洪工程、华阳河蓄洪垦殖工程、唐山陡河水库等18个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建设黄河三门峡的水利枢纽工程,并且开始对长江进行流域规划。1956年各省都动员农民大力开发农田水利,举办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它们所扩大的灌溉面积,预计将超过过去六年中新增加的灌溉面积的总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