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制机制不健全,班子建设不到位
部分村存在体制不明、机制不全的问题。如决策议事机制不健全,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机制运行不规范,职责不清楚,有制度无落实;激励约束不健全,奖罚不明,有奖无罚;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有效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村级党员干部离职后缺乏有效保障,有的村“两委”不团结、关系不协调,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相互争权,越权办事,无心为群众办实事;有的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按时、内容少,群众意见大,阻碍干部干事。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村的班子建设停滞不前,难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四)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滞后,党组织对党员管理不到位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束手无策,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上,农村基层组织设置不够科学。当前,农村党组织主要是按居住地和行政区域设置的,而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党员的活动方式、就业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产业链上、商品交易场合或企业里,这就造成了一些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与党员的日常工作、生产生活脱钩,加大了农村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的难度,也不易于发展新党员。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新的难题。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形态的转型,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弱化趋势;而另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对新时期党建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却在不断地增强。因此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影响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号召力。
(一)坚定“围绕发展抓党建”的工作思路,确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出凝聚力、战斗力和生产力的效益观
要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使抓党的建设与促进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发展为先、以发展为重,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破除那种基层组织建设是软任务、难出政绩的定势思维,确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也出凝聚力、战斗力和生产力的效益观,最大限度地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促进发展上来。用促进发展的实绩来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效果,着力防止和克服“脱离发展抓党建、忽视党建抓发展”的片面性倾向。
(二)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管理工作
1、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农村发展新党员工作的着眼点必须放在解决年龄老化、文化不高、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上,始终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军队复员人员、农业企业老板、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致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尽可能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强化村干部能力建设。以党校培训和远程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村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强化实用技术培训,使村干部由单纯事务型、管理型的干部转变成业务型、技术型的多面手。在宏观上,要使村干部成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手,利用村干部掌握的市场经济知识,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强势经济,增加集体积累。在微观上,要使村干部成为直接服务农民群众的行家,做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法规的带头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走向富裕。
3、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和农村改革综合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工作方式。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在理顺条块关系、协调人权事权财权的前提下,创新和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行业协会、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环节上的经验,推动基层党组织向“两新”组织延伸。
4、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按照“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前途,离任有保障”的思路,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待遇。一是逐步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切实增加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把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人选。建立相关退有所养的制度,坚持离任村干部补贴制度,切实解决村级干部的后顾之忧。要按照“以岗定酬、量化考评”的原则,对村干部实行“结构”制工资考评管理,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