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理是最可靠稳定的治理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稳定的治理

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探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央党校报刊社及其所属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于近期举办了“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座谈会。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就当下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正确认识小康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教授指出,法治社会与小康社会并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法治本身应当就是目标、就是大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已然体现出这一思维的重大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强化法治建设,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律秩序。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舒国滢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要解决的是生产力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在小康社会建成之后,依法保障人民的各项正当权利诉求这一任务将更为凸显,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唯有靠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适逢其时。执政党必须具备法治能力,并要能够经得住考验。尤其在遇到紧急的或是过去从未面对过的问题时,我们党要特别注重通过采取法治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效促进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契合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指出,我国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不平衡、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国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实现,国家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同时,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一致性已毋庸置疑,当前的任务应是促进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效契合。

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高新民教授认为,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结合点有许多,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党内决策。党内决策的第一个环节是遵循民主集中制做出决定,第二个环节是听证咨询,第三个环节是信息公示;第四个环节是公众参与讨论,即是协商民主的体现。这四个环节进行完毕,一个狭义的决策才能结束。当然,在这之后,还有反馈、修订、评估环节。这样,就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在一起。不能遗漏的是,还有对决策失误的追责问题。再如执政党权力的规范化、法制化;用法律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党建创新;党选人用人与人大对干部的审查相结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