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共外交发展前景
公共外交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中国公共外交学科规划时,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公共外交学科体系建设。同时,公共外交学科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公共外交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衔接,重视公共外交学科发展与实践需要的结合,夯实公共外交学科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建议中国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确立“三位一体”的指导方针,在宏观上把握公共外交的学科布局,从跨学科和多学科的视野推动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努力推进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培养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1.学科布局
从公共外交的多学科和跨学科属性出发,公共外交的学科布局要在学科交汇上下工夫,在夯实基础学科的同时,不断拓展公共外交研究的学科空间。
第一,夯实外交学学科基础。作为一种外交形式,公共外交首先属于外交学的范畴。传统上,外交学特指职业外交官和外交机构之间沟通交往的学问,公共外交将外交空间拓展到公众与职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以及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交往活动。公共外交学科成长必须首先立足于外交学的学科基础,从“以和平手段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涵义出发,探索公共外交的新规律。特别是如何处理传统职业外交和非传统的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共外交本身的学科空间问题、公共外交的一般规律和实践模式等问题,都是公共外交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同时,要特别注意公共外交的学科边界问题,那种完全不考虑外交涵义,将公共外交泛化为一切公众跨国交往行为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公共外交的学科成长,反而将问题搞得繁芜不清,失去了公共外交的学科根基和生命力。
第二,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础。作为一种跨国交往形式,公共外交也必然意味着信息沟通和传播,也是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强势地位,决定了传播学也是公共外交学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公共外交学科成长离不开新闻传播学的支持,运用传播学特别是国际传播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工具,研究一国政府与另一国公众特别是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规律,推动传播学向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拓展,也推动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向传播领域拓展,搭建公共外交的跨学科平台。
第三,夯实心理学学科基础。公共外交的落脚点是政府和公众、公众与公众的跨国交流,说到底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资源完全可以运用到公共外交研究中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发展,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外交学科的重要增长点。心理学的学科资源和方法工具对于准确把握公众心理变化,理解政府与公众、公众与公众跨国交往中的行为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四,拓展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空间。除了上述与公共外交学科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之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行为学、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都对公共外交学科发展具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为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学问,公共外交的成长离不开众多学科的参与和支持。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人文交流研究必然依赖于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研究,公共外交不仅要对人文交流的形式和机制进行研究,而且更要重视人文交流内容本身的研究,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升跨国人文交流的公共外交效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