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17)

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17)

3.培养体系

公共外交学科发展,不仅需要理论体系的成熟,而且体现在培养体系的成熟上,而且培养体系的完善反过来也构成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公共外交的重要落脚点是培养公共外交人才,使得学科发展步入推陈出新的持续发展轨道。从公共外交培养体系规划来看,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公共外交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础理论课,包括外交学原理、公共外交概论、比较公共外交、世界公共外交史。二是研究方向课,包括政府公共外交、企业公共外交、媒体公共外交、人文公共外交、危机公共外交、战略公共外交、国别公共外交等。三是研究方法课,包括公共外交方法论、公共外交调查与统计、定量研究方法、公共外交实战与模拟等。

第二,师资队伍。作为一门跨学科学问,公共外交的师资队伍要体现多学科互动的特点。公共外交师资不仅有来自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也要有来自传播学、心理学、公共关系、文化研究、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同时,体现跨国界的特点,公共外交的师资队伍还必须体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等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体现师资背景的多样性,才能真正为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第三,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科学图纸,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科教育规律。一般来说,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打基础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公共外交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为此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步是提高素质阶段,主要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素质和潜能开发,引导学生对某一专题探索新思路,提升素质,开发潜能。第三步是长才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公共外交工作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与外交工作之间的桥梁,寻求人才培养体系与外交实践之间的对接。从高等院校来说,要创造机会,完善制度,不拘一格地拓展学生成才的社会实践,建设若干社会实践基地。从外交部门来说,要开放渠道,规范角色,真正为学生创造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的社会实践舞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