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13)

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13)

争论之九:公共外交的学科定位

自公共外交进入学界视野以来,关于公共外交的学科定位就一直处于不同学科的争论之中。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学科的学者认为公共外交是外交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强调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公众向度”。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学者则把公共外交集中于对外宣传/传播、媒体外交和公共关系上,将公共外交等同于对外宣传,等同于媒体外交,等同于国际公共关系,视作操纵舆论的外交行为,更多强调外交与媒体、舆论、公共关系之间的关系上,讨论的范围更多是对外传播领域。事实上,公共外交的学科定位很可能是跨学科,有学者认为公共外交是国际关系、外交、传播、行为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工商管理学等十多门学科交汇的结果。

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兴起,更是多学科、多领域和多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最早从事中国公共外交基础理论探索的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一批年轻学者,包括苏长和、陈玉刚、赵可金、王义桅、唐小松、蔡翠红、沈逸、沈国麟等博士,他们通过学术沙龙和读书会的形式,砥砺思想,碰撞智慧,紧跟西方公共外交的潮流,从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转型的角度考察公共外交,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理论探索的先行者。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李希光、史安斌、董关鹏、周庆安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郭可等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围绕国家软实力、国家形象、公共外交、政府传播、危机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的研讨,确立了公共外交研究的“传播范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