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18)

公共外交的十大论争(18)

4.服务体系

一个学科的发展,还离不开学科服务体系的配套运行。近年来,在公共外交学科成长过程中,相关社会服务体系也在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学术社群建设。以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赵启正、副主任韩方明为代表的一批政府官员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推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政治学暨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察哈尔学会等学术社群和智库也纷纷把公共外交作为重要问题,汇集学术力量,塑造学科优势。

第二,学术期刊建设。在全国政协外委会和察哈尔学会推动下,国内第一份公共外交期刊《公共外交季刊》创刊,成为汇集中国党、政、军、民、商、学、媒等众多领域专家争鸣切磋的平台,在国内迅速掀起了一波公共外交的热潮。此外,《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等也纷纷发表与公共外交相关的论文,公共外交的学术阵地也日益拓展。

第三,学术平台建设。近年来,一大批专门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召开,比如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软实力与公共外交”系列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全国政协外委会和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主办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等。

第四,研究机构建设。国内一大批专门从事公共外交的研究机构纷纷设立,主要有外交学院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外交部成立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上海成立的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等。特别是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的成立,为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不仅承办了《公共外交季刊》,组织了众多学术讨论会,而且出版了第一部公共外交教材《公共外交概论》,出版了“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资助全国博士生论坛,与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第一届提升公共外交能力讲习班,有来自3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的50多名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参加了培训,为公共外交的学科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研究经费支持。从官方资金支持来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设立了我国公共外交的专项课题,外交部、中联部、教育部、文化部、国新办等相关部委近年来也设立20多项公共外交的课题。从民间资金来看,察哈尔学会率先推出了公共外交博士论文资助计划,今后要在推动民间智库和基金会资助公共外交研发方面加大力度。

在今后5~10年,应沿着上述五个方面,继续大力推动公共外交服务体系建设,为公共外交的学科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环境。特别是应在各国公共外交体制和制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党、政、军、民、学、商、媒等众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率最高的公共外交制度和体制机制,为中国公共外交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总之,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社会服务体系。因此,中国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要在周密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需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学科实力和研发水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