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

中国软实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

软实力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传播到我国已有20多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软实力吸收了中华文化的水土和阳光雨露后,不仅充满生机,而且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力量。

中国软实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

强调中国特色,绝非人为地划定一条狭隘的民族主义界限。人类文明总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中向前发展的。但软实力作为上层建筑,不可能不受特定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国家利益所制约,不可能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不可能不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色。由此,中国软实力建设必然会也应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中国软实力打造自己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国软实力“以文化天下”的情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集中体现。综合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对西方软实力的实质性改造和创新。

改变了软实力的宗旨。美国把软实力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则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内,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尚思想道德,增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对外,是为了传播中国的立场和声音,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构建和平、和谐、合作的世界。

拓展了软实力的内涵。中国不再把软实力限定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而是使之涵盖除物质硬实力以外的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语言的说服力、理想的感召力、精神的鼓舞力、智慧的创造力、道德的感染力、理论的指导力、舆论的引导力、艺术的征服力等。

建构了新的理论体系。中国不再一般地谈论软实力,而是在软实力前面冠以文化二字,使文化成为软实力的核心词;不再把文化同构成软实力的其他要素并列,而是确立文化在软实力中最高层次的定位,强调文化对软实力其他要素的引领作用。这是因为制度、价值观、掌握国际话语权、外交谋略等软实力要素,无不深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实践力量

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超越了软实力概念提出者最初的思想界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力量。

明晰软实力概念,为软实力的范畴规划、理论深化及系统研究奠定基础。软实力概念虽是约瑟夫·奈最先提出的,但他对软实力并未给出清晰、明确、一以贯之的定义。中国学者相对于硬实力,对软实力作出了清晰、明确、科学的定义。他们把硬实力界定为一切有形的、可以量化的力量,表现为资源、物质、强制性力量的实力;把软实力界定为所有无形的、难以量化的、非强制性力量的实力,体现为吸引、凝聚、感召、动员、说服、诱导、感染、共鸣、同化等影响人心的作用。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