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显示了新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表明了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我们政法工作者更是深受鼓舞,一定要用心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推进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显示了新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表明了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我们政法工作者更是深受鼓舞,一定要用心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推进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明确要求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人们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不看法律只看领导的眼色,法律规定的再多,不如领导一句话,更有甚者,像当年的重庆,市委书记的夫人可以下令抓人、放人。王立军在重庆打黑正红的时候,一位大学教授给他写了一封公开信,信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请记住,在一个不讲法治的社会,没有哪一个人是安全的。最终,王立军作为负责安全的公安局长,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全,跑到美国人那里寻求庇护,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笑话。这个教训,我们应当牢记。

强化法治观念,先要从党的领导干部抓起。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这对党政官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尤为重要。要明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法律也是党的意志的体现,执行法律就是执行党的决定。要知道,讲政治是方向,讲法治是轨道,不讲政治就会迷失方向,走错路,不讲法治就会出轨、翻车,一样会栽跟头。要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观念强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所谓“畏法度者最幸福”。

二、规范执法行为,使依法办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还强调,“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实这一要求,关键是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重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重点要解决好选择性执法的问题,如果不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一视同仁,而是以大局、维稳等种种借口选择执法对象,既危害了法治,也会造成体制内的分裂。依法办事,必须加强对执法官员、司法官员的监督。加强和改进党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目前有的领导热衷于指挥、指导,甚至越俎代庖,不善于对执法、司法活动进行监督,使监督变成了干预,各级党委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依法的前提下,确保党的监督落到实处。依法办事,首要的是权责明确、恪尽职守、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干部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对于党的干部而言,敢于担当本身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干部不敢决策,害怕拍板,对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还要层层上报,逐级请示,目的就是以上级决策回避自己的责任。在这种氛围下,真正的法治不可能实现。目前,我们应当培育一种敢于担当的环境和氛围,在明晰权责的前提下,教育领导干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到恪尽职守、认真履权,敢于拍板、敢于决策,要意识到滥用权力有责,失职推诿同样有责。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保护担当者、褒奖担当者,为那些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撑腰鼓劲,使敢于担当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使勇担当、敢作为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是改革及社会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保证,是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薄熙来案件的审理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一是严格依法,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实现庭审程序上的公正;二是全面公开,通过微博及时准确地向社会释放足够的案件信息,让人们在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这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结果。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甚至撇开法律另搞一套。比如信访工作,这几年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在一些地方集体访、重复访、非访居高不下,个人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工作的层面讲,主要问题是方法不当,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依法办事,不坚持原则,对待无理诉求为了息事宁人,甚至花钱买平安。有一个案例,一位学校职工在商场被保安打成轻微伤,走司法程序最多赔偿两三万元,但因为当事人不断上访,赔了26万,地方政府还给其子办理了低保,几年后钱花完了,又开始不断上访。习近平总书记讲,维稳的本质是维权,维护权利指的是维护合法权利、正当权利,如果以社会大局为由,对违法行为或不当诉求一味地妥协,无原则地退让,不严格依法处理,损害的只能是政府的公信力和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法治环境及法治氛围的形成;要靠司法权威的树立,使法院的判决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解决好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更要靠领导干部对政策、法律底线的坚守,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

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创造改革环境,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妥善促进矛盾化解,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法治是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的强大推动力,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高度自觉,同时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定分止争和案结事了。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协调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作者为济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