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护士“用心”,需制度“走心”
护士没耐心,很多患者没少遇到过。为此,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要求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通知出来后,有网站为此发起了“你遇到过护士没耐心的情况吗?”的调查,当天总共有一万多人参加,其中认为遇到过护士没耐心的为83.0%,认为没有遇到过的则只占17.0%。
压力大不是护理服务没耐心的理由。身份标识为“医务工作者”的罗志华在《北京青年报》慷慨陈词,近年来,一些护士服务态度问题已成患者投诉的“高发区”。经常有些微博、网帖和新闻曝出,有护士上班玩手机、虐待新生婴儿之类的现象,这也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也容易成为医疗纠纷中的导火索。或许有人说,护士没耐心,是因她们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地位低、待遇差、角色边缘化。的确,护士的现实处境跟没耐心之间或许有因果关联,但二者并无绝对化联系。更不能说,因为过得压力大、不如意,就连基本义务都不履行吧!就职业伦理层面看,敬业该是起码的从业素养。
不过,高蹈的职业伦理与从业素质之论,似乎并不是舆论的主流。对于更多的评论者来说,他们尤其要探讨的问题是,“护士不热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那么又能“靠什么唤醒护士们的热情耐心”?事实上,这正是《中国青年报》与《京华时报》两则相关评论的标题。
“护士去哪了?”这是病房里病人经常问及的。病房和走廊里,护士匆匆忙忙的身影,也会定格在许多患者的印象中。惠铭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写道,1978年卫生部规定,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护士条例》再次将这一标准确立下来。但这一“床护比”,即便在三级医院,也是一个难以落实的“参考标准”。而欧美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数高达6~10名。当护士们疲惫不堪应付不断增加的患者时,哪有什么心情做到态度热情、解释耐心?与此同时,“同工不同酬”让不少护士沦为医院里的“二等公民”,她们对医院当然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进而在具体工作上滋生抵触情绪,消极怠工。
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提高一个人的“热情”“耐心”,单靠出台一个规定、通知,显然远远不够。《京华时报》的这篇社评断言,为这一天,我们显然还需要努力上很多天,而不是一两年;靠的是持续的制度建设、文化改造,而不是一两场运动。作者认为,对于医护服务,我们其实并不缺少明确规范,问题在于,通知的文件存了档,制度规定上了墙,没有认真照做,也很少有严肃的监督追责。
一纸通知显然并不只是触动了一些评论者,它更直接对通知所约束的对象形成冲击。而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医护工作者与评论家们也难得站成了“统一战线”。《现代快报》允许一些医护人员来“吐槽”:一位护士表示,从业7年都是“三班倒”工作,每天精神高度紧张;某家医院4个护士要负责50多个病人;有位护士表示,有时一夜下来,连喝口水都是奢侈的;另一位则表示,常常一边受委屈,一边超负荷工作。据悉,仅南京市护士配置缺口超过100万,岗位压力很大,而且这几年护士的辞职率和流失率都非常高。一位护士表示,“我们需要正能量。”
正能量何在?一方面,医护人员普遍缺乏热情的问题的确存在,而另一方面,一纸通知既不能解决护士的热情问题,又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分析,更显出某种拍脑袋决策的刻薄,于此种情形之下,什么才是正能量?评论者毛建国自认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他在《海峡都市报》上表示,从问题出发,杜绝护士“没耐心”,既需要护士“用心”,更需要制度“走心”。如果在现实中,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投入大大增加,“看病难看病贵”不再存在,医患关系大大改进;护士的地位和权益得到尊重,护士的“耐心”还会成为稀缺品吗?
这也是惠铭生给出的“药方”:缓解医患矛盾,创新和改善护理服务水准,关键还在于,医院要回归公益。否则,恶劣的医患矛盾多会转嫁给护士们,让她们成为医疗改革不成功的受害者。杜绝护士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不能单独给护士“喂药”,而需多管齐下、综合“治疗”。如增加护士数量,让医院里的“床护比”达到法定标准;不搞身份歧视,实现护士的“同工同酬”;加快医疗改革进程,每一位医生应该洁身自好,不唯利是图,从而让患者不再看病难、看病贵。只有医患和谐,护士们的良好护理服务才会立竿见影,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