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法治建设的本质特点

牢牢把握法治建设的本质特点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重要论断,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

话题缘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重要论断,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

深刻领会这个重要论断,必须牢牢把握法治建设参与主体最广泛、目标要求最基本、实施过程最持久、治理作用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参与主体最广泛。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制定并强力实施的行为规范,《宪法》是根本大法,有着最高法律效力。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参与国家治理,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国家政体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既参与法治建设进程,又必须要尊法守法用法,治理主体和客体高度统一,呈现出参与主体最广泛的特点,这不同于任何党派、团体等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更与其他任何专制体制国家法治有本质区别。

目标要求最基本。尊法守法是法治建设的最基本目标,是对参与主体和治理客体的最基本要求。对广大群众来讲,要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俗;对各级干部来讲,要求尊法敬法、学法用法、公正执法,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三十年“普法”教育实践看,虽然费时长久,但效果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有工作涉及面广、群体类别多、需求差异大等客观因素,也有思想认识、工作机制、教育方式、经费投入等主观因素,这充分证明最难做到的是尊法守法树立信仰,实现法治建设的最基本目标具有长期性、艰巨性。

实施过程最持久。法是国家形成的产物和标志。从历史看,人类已有数千年的法治历史,文化积淀渊源流长;从现实看,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完善国家治理结构的任务艰巨繁重;从未来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变革,法治建设将不断面临新课题新任务。去年初,我市出台《法治绵阳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法治绵阳建设新目标,这个目标也仅仅是第一步任务,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法治建设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仅仅完成了阶段性任务,这都说明法治建设长期艰巨任重道远,前进之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没有止境。

治理作用最重要。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具有规范个人行为和影响社会活动两大基本功能。四中全会《决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确立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原则,强调了法律对社会治理的规范作用。突显了法治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深刻回答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彰显了宏扬“法治”摒弃“人治”的时代精神。从实践看,只有发挥法治的基础作用,才能有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基本标准,才能形成衡量道德水平的基本尺度,使法治促进道德、道德引领法治,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由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全市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国家治理方式从“治民”到“民治”的转变的重大意义,自觉增强法治意识,强化信仰内生动力,认真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绵阳建设的决定》,确保《法治绵阳建设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国家科技城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者系市委副秘书长、依法治市办主任)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